2016年10月21日06:50 金融时报

  支付清算行业发展关乎国民经济运行

  刚刚公布的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7%,其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1%,较去年同期提高13.3个百分点,这与支付清算行业的快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居民收入稳步提升,特别是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经济转型,经济业态更加丰富,消费不断升级,拉动了对支付服务的需求;同时,随着我国消费主力转向“80后”、“90后”人群,人们对支付服务方式和支付产品创新的需求不断增加。

  在10月20日于北京举行的2016年第五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直言:“支付清算不只是一个行业,它已经关乎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李扬认为,既然支付系统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每个角落,于是人民币“走出去”的第一步必须是支付清算“走出去”,人民币“走出去”必须依靠与贸易密切结合的支付清算体系。

  在互联网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的当下,技术创新驱动着支付清算业务快速发展。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支付清算业务创新的发动机,逐步由支撑业务向引领业务发展。

  近年来,支付工具推陈出新,安全芯片、移动通信等技术的创新发展,使支付方式从支票支付向卡机支付再向网络支付不断升级。与此同时,支付服务渠道也从提供面对面服务的店面银行,扩展到以PC端、网上端为代表的数字银行以及当下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指尖银行。在这些新业态的背后,是支付清算系统从分散到集中、从独立运行向网络互联的转变,并实现了大额与零售支付协同发展、国内支付与国外支付统筹兼顾的新格局。

  普惠金融也是此次论坛上嘉宾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李扬表示,普惠金融的第一步是让贫困人群能够接触到金融系统中的支付清算服务。因此,基于低廉价格的互联网支付清算具有非常大的推广价值。

  G20杭州峰会就利用数字化技术发展普惠金融形成全球共识,并通过了高级原则。蚂蚁金服CEO井贤栋在介绍实践经验时表示,数字普惠金融有三个支柱:一是用科技驱动金融产品创新和发展;二是解决用户的问题,为那些没有被服务到以及没有被服务好的用户提供服务;三是在此过程中要想保护好用户的权益,必然不能缺少监管,只有在此框架内,普惠金融才能取得长久、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支付促进了网络经济更好发展。井贤栋表示,其实网络经济不仅仅是所谓的线上经济,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大数据帮助线下商业模式升级,对消费的激活和拉动作用也非常明显。

  支付行业新机构、新业态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使得银行面临的支付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银行的跨境支付业务为例,根据麦肯锡的研究报告,如果国际银行业在国际支付领域没有任何新举动,跨境支付的业务收入将在3年内下降30%,巨大的竞争压力将银行推到了一个新的关口。

  在信息科技引领支付清算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支付清算行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中包括新兴支付手段的安全性及客户信息的安全性等问题。与会嘉宾一致认为,规范有序、创新推动、合作共赢是支付清算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李伟强调,银行和支付机构要坚守支付风险底线,提高风险防控水平,把风险防控作为系统工程来抓,重点关注多因素叠加风险,其中,一是构建电信网络欺诈风险管控体系;二是加强敏感信息安全防控;三是防范磁条卡伪卡欺诈风险。李伟还表示,应加快向分布式系统转型,提升关键技术的安全可控能力。对于新技术的代表———区块链技术,李伟表示,应先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研究做实、做透,使其在金融领域合理运用,机构应结合自身特点审慎布局区块链应用。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债务违约下的万亿投资机会

随着债转股和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贷款资产的深入推进,以及A股市场上越来越多的ST公司破产重组,嗅觉灵敏的投资人正在迅速布局不良资产投资市常未来我们也许可以看到,这个市场上会出现更加丰富的投资产品,以供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参与。

普通投资者无需大规模购进美元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大规模卖出人民币、购进美元的投资行为已不可取,人民币双向宽幅波动将成为一种常态,投资者和普通家庭需要做的是多元化配置自身资产,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对赌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的换汇操作。

万达携巨资入侵好莱坞?

万达携巨资而来,甚至与青岛政府在东方影都出台补贴40%制作费的强力优惠政策。好莱坞可以获得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收益,管理和技术人员也可以扩大自身的用武之地。随着中国竞争力的提升,美国享受产业落差红利的机会还有多少?

标普敲响中国信贷恶化警钟

首先,中国企业信贷恶化状况及银行不良信贷资产是否得到真实反映?是继续放任各种不良贷款虚报还是将不良贷款的真实盖子揭开?不良贷款数据直接关系到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决策是否准确,更关系到化解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是否到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