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5日01:14 证券时报

  房价只涨不跌逻辑不会永远成立

  编者按:大家都认为房市有不小的泡沫同时又坚信房价只会涨不会降。在房价的博弈中,既得利益者的定价能力与希望房价跌的无房者根本不在一个能量级上。

  证券时报记者 方海平

  这个国庆,可能没有哪个话题的热度能赶上房子了,即便没有20多个城市推出限购限贷政策,房子的话题同样会火热。从若干年前开始,节假归家、同学聚会等场合,房价就成为避之不掉的话题了,在房价处于快速上涨周期的时候尤其如此,这个国庆假日就是这个情况。

  记者从与不同类型和不同经济层次的人群交流中发现,在国庆之前,当大家讨论房子的时候,话题的焦点方向集中于此类问题,“你买上了吗”、“你什么时候买”、“你在哪儿买”等等,似乎要不要买、该不该买、有没有钱买这都并不是个问题。

  虽然谁也说不清为什么,但是大家似乎对那些热点城市的房价继续上涨有着非常一致的预期。最近记者身边有很多这种案例,比如一个朋友人在上海工作,一直以来的纠结在于是在上海买房还是回老家买房,然后国庆前突然有一天告诉我他在杭州买了套房——很显然,房价在为城市挑人,大家制定人生规划的其他考虑因素都在往后靠。

  并不难理解房子为什么这么热——它与所有人都密切相关,它是最基本的刚需消费品,又是最安全、回报最高的投资品,不管政府和经济学家们认为应该如何给房子定位,它在当前环境下的实际身份就是兼具这两重属性并且都表现得十分明显。从它作为投资品的角色开始彰显以来,房价走势就变得很复杂了,预期成为一个重要因素进入其中。

  人们说中国股市不够理性、追涨杀跌成风,是因为A股的投资者以没有专业知识的小散户为主,那么,想想房市吧,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这几乎是个只有小散的市场。多少人蜂拥去买房仅仅是因为看到身边人买房赚了大钱,看到开发商的售楼处门庭若市的场面以及听了房产中介言之凿凿买了必升值的劝说。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大家都认为房市有不小的泡沫同时又坚信房价只会涨不会降。这种信仰大概建立在这种逻辑之上:房子已经成为经济的最大支柱,房市倒则经济垮,政府不会想让房价跌;在博弈中,希望房价继续涨的既得利益者的定价能力与希望房价跌的无房者根本不在一个能量级上。

  很难说这种观念在多大程度上支撑着房价节节攀高,也无法判断到什么时候什么点位这种逻辑不再有效。但是如果人们确实相信支撑着一个社会发展和繁荣的根基是以新技术为驱动、以制造产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那么他们也就该确定这种逻辑必定有倒台的那天。实体经济不景气,民间投资意愿弱,某种角度而言,就是以房产为代表的金融投资过热的挤出效应。一个起初试图通过踏实工作成家立业的年轻人,在发现自己怎么辛苦都难以“成家”、而直接“成家”反而一切都有了之后,还有什么道理要继续踏实工作呢?

  多数人并不关注故事的另一面,当售楼处的大门被挤爆的新闻在坊间传播的时候,开发商通过首付贷、降价打折促销的消息不会引发更深一层的思考。从市场本身来看,相比于多年前那波房价上涨的周期,目前的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实体经济太弱,支撑不起房价继续上涨,另外从外部环境来看,当时正处于美元通胀周期,美元指数跌到70左右,人民币汇率连创新高、外汇占款不断猛增,而如今形势完全相反。

  继国庆期间二十余城推出限购限贷政策后,关于房市政策收紧的声音还在持续发酵,央行召集17家银行召开房产调控会、本次房产调控是最高政府授意、“这次调控不一样”等等很多消息和观点在流传。房市似乎又进入到一个很微妙的阶段,但是仍然无人能预测这轮调控又将以何种结局收官。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限购之后房贷还会不会快速增长

对普通老百姓而言,一方面可以积极借助个人住房贷款更快地实现买房梦,更好地改善居住质量;另一方面要科学使用贷款等手段,将个人和家庭的杠杆率控制在合理水平。一般而言,每月还款本息总和不宜超过月收入的50%,最好控制在三分之一以内。

IMF为何调高中国GDP预测

西方媒体唱衰中国的耸人听闻的报道,和IMF所作的“美国经济将强劲增长,中国经济将严重放缓”的预测两相呼应,导致这样的判断在西方大行其道。然而,10月初IMF自己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却无可置疑地证明,IMF年初的这些预测是完全错误的。

港股市场将迎来持续投资机会

随着深港通的推出,沪港深三地统一大市场即将建立,机构投资者将迎来极佳的投资机遇。在国内流动性充裕、资产荒进一步加剧和人民币贬值预期强化的背景下,内地大量资金将加速南下,港股市场短中期将迎来持续的投资机会。

用债转股国企混改可一箭三雕

债转股是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契机。以债转股的形式实现国企混改是一箭三雕的举措,既推动了国企改革,又降低了经济的杠杆率,而且还为民间资金提供了一个投资机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