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3日15:08 《能源评论》

  特锐德:充电黄金时代求生记

  文·本刊记者 张越月

  在上半年刷爆电动汽车充电圈的APP中,有一个让人容易记住的名字——“特来电”。

  鲜为人知的是,特来电的母公司特锐德并非出身能源圈,2014年7月,这家公司投资6亿元,成立了青岛特锐德汽车充电有限公司(后更名为“青岛特来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特来电),才被视作进入充电领域的起点。之前,特锐德更加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创业板第一股。

  2009年10月,特锐德等在内首批2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正式登陆创业板,当时,其主营业务还是箱式电力设备,因为赶上中国高铁的“黄金时代”,铁路系统采购占公司营收最高时一度达到59%。但在2011年,因为行业变动,以高铁箱变为主营的业绩受到影响,特锐德开始将市场转向电力系统。

  事实上,人们对这家公司缺乏行业经验的企业是抱有怀疑的,第一,其斥资6亿元打造无桩充电“智能汽车群充电系统”,而众所周知,电动车充电系统仍然是以充电桩为主;第二,在特锐德的规划中,公司充电系统只是第一步,其还将融合分时租赁、4S增值服务、电子支付等功能,实现大系统买电,大平台卖车和租车,大数据修车,大支付金融等领域,打造新能源汽车互联网的生态系统。

  想做颠覆者并不稀奇,但要做好必然经受质疑。特别是在电动汽车利好政策频出的2016年,特锐德2年来的积累能否在此时爆发?

  用投资迅速“圈地”

  从高压设备跨界到充电领域,特锐德采取的办法是——利用投资作为敲门砖,迅速圈地。

  2014年8月开始,这家公司开始与多个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汽车充电合资公司。第一份成绩单出现在公司成立一年后的2015年中旬,当时,北京、天津、合肥、芜湖、潍坊、惠州、长沙、新乡等12个城市已经进入其合作名单。

  充电桩一个特点就是技术门槛不高,这意味着企业获得敲门砖并非难事。于是在2015年10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和住建部在系统内部联合印发《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之后,各路资本也开始纷纷涌入这个号称“容量将达到500亿元”的市场。

  “每个用电单位内的变压器富余容量是有限的,你抢先占用了,后来者想要竞争,还需要另外投入增加变压器容量才可以开始建充电设施。”澄泓研究对这个名单如此分析,他们认为,先取得合作、也就是获得先发优势的充电公司,必然会被看好。

  紧接着,特锐德的布局继续加速,但明显避开了锋芒——其重点放在了一些大企业没有布局的新能源示范城市。截止2015年年底,特锐德充电业务累计签约城市29个、成立合资公司14个、项目落地城市81个,全国累计投建及运营公共充电站1800多个、充电终端约30000个。

  然而,快速布局的第一份成绩单,并不那么尽如人意。

  在2014年最初的可研性报告中,特锐德预估“初期年经营性亏损约300万元,但经过2~3年的推广期,单个智能终端年均利润约1500元,全部智能终端年利润预计为1.5亿元。运营电动汽车超过1000辆,3年后每年净利润不低于2000万元。”

  实际上,2015年,公司在新能源电动汽车业务实现营业总收入1.21亿元,利润-4619.12万元。相当于预估亏损的15倍。

  净利润并未伴随收入实现同步高速增长,或是因为战线发展快、速度跟不上。有业内人士曾指出,投入比预期更大,加上业绩短期无法有效释放,是特锐德2015年年报背后的原因之一。

  商业模式四部曲

  对初创业务的企业来说,除了快速广泛布局,往往还会采取另一个策略——免费。在过去一年的策略,特锐德给人留下的主要印象也是随处可见的“免费”举动。

  免费为城市提供汽车群充电系统和技术、免费提供交直流充电设备、免费安装、免费运维、免费提供APP手机应用。2016年7月初,特来电甚至宣布,向行业免费公开16项充电安全核心技术专利,并无偿授权使用,与行业共享。要知道,这16项充电安全核心技术专利中,包括12项发明专利和4项实用新型专利,是公司在过去两年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

  “我们就是要免费提供充电系统及终端,这是要全国的充电系统建立起来。”在特锐德看来,免费策略尽管看起来“太舍得花钱”,但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大系统,才能从诸多充电公司中脱颖而出,为此后的盈利模式铺平道路。

  特锐德董事长于德翔认为,特锐德盈利模式将会经历四个步骤,首先是三个常规的步骤:卖电、卖车和租赁。

  在特锐德年度报告的描述中,卖电模式即在每一度电上加服务费,并让服务费不高于0.6元。而卖车,即利用汽车充电终端建设优势,以充带车、以车带充,车充联动,车企联合,通过建立汽车群充电系统,最终搭建一个自己的电动汽车线上销售网络。随后,利用其充电系统的优势,在条件比较好的城市,批量购买电动汽车,积极探索分时租赁的商业模式实现车充联动。

  其实在2015年,前三个模式已经小试牛刀。其中,电动汽车板块实现盈利1552.06万元,无疑传递出一个对路的信号。

  而让于德翔觉得“更有意思”的模式,是修车和互联网金融。

  修车模式,即通过充电,对每一种电池的充电特性和运行轨迹进行检测,并把所有的数据放到特锐德的云平台,“就像打开电话的时候,通过杀毒掌握所有的数据。特锐德可以在云平台上把电动汽车所有的数据进行检测,传统的车是到4S店才可以发现问题,而新能源汽车随时可以看到哪里有问题。”于德翔说。

  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思路则来自电子支付。用户每天都要充电、每次充电均需使用电子支付的习惯,形成巨大的粉丝和活跃账户,最终通过支付实现信息交换的广告等增值服务。在于德翔看来,特锐德立足于2020年中国真正有5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就等于有200~300万个家庭参与平台,从理论上看,买卖东西、团购都可以纳入平台增值服务的范围。

  盈利亟需接地气

  当前,从充电桩行业进入能源互联网的企业不在少数,主要有两种路线,一类公司偏重设备,做而优则管,以汽车产品为依托进行布局;另一类则偏重运营,在充电桩没有火之前,就已经在充电桩行业内深耕多年,以充电桩作为能源数据流量的导入端口。

  而在与各路豪杰的竞争中,特锐德显然不具备先发优势。有业内人士指出,2015年的发展速度,以及最广泛的上下游合作和深度布局,这让其已经拥有了较多的充电终端和较大的市场份额。

  2016年,电动汽车充电桩顶层政策的出台,被认为是刺激今年充电桩产业爆发的原因之一。到了下半年,产业政策或将更加细化和接地气——内容围绕地方政府目标分解以及补贴方式调整。

  越来越清晰的前景下,诸多资本都在酝酿涌入这一行业,而其中必然不可缺少互联网公司的身影。除了滴滴等出租租赁公司正在谋划新能源汽车和相关网络构建,就连之前的光伏企业SPI绿能宝,也在近期提出,“计划用绿能宝融资的电站所产生的电量,构建出一个以绿能宝为品牌的电动汽车充电桩网络,布局中国一线城市。”

  面对更多的竞争对手,特瑞德正在做两件事。

  首先是保持自身的良好资本运作能力。6月初,特来电表示正在全国寻找合伙人。如果其能够顺利实施这一计划,通过获得合伙人的闲置资金,目前负债率逐步提高,资金链比较薄弱或许将得到很好的解决。

  同时,其还成立规模在10~20亿的新能源产业基金,其中的30%左右参与特锐德的定向增发,30%左右的基金参与特来电发行的企业债,另外40%左右的基金用于投资建立“正和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

  澄泓研究在报告中指出,一直以来,特锐德善用股权激励、减持套现、增持、回购等资本方式,加速财富增长。而如果能运用资本手段,把市值管理继续做好,将有助于自身的发展。

  其次,把握住平台运营的风口也至关重要。作为并不具备技术优势,缺乏强硬的国有基因,资本状况尚待观察的企业,其以小博大的过程中,需要想办法避重就轻,尽快寻找到更加接地气的盈利点。

  文章来源于《能源评论》杂志

责任编辑:李彦丽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房地产降温加大人民币贬值压力

在当前人民币计价的资产中,房地产可能是极少数安全、稳定且收益率相对较高的资产。而限购政策带来的楼市可预期的降温,极大降低了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

一线城市更应拥抱分享经济

一线大城市的地方政府对于网约车的政策代表了对于分享经济的态度,也是其他地方政府将会采取何种态度和政策的风向标。限车门槛已经不低,勉强可以接受,限车又限人的政策风险是网约车这一分享经济业态的不可承受之重。

滴滴的尴尬背后是政企关系失衡

市场型企业的大量出现意味着税收征缴、统计监测、货币发行等传统上由政府进行的事务也需要作出调整和改革。市场型企业和政府之间需要加强沟通和配合,最大限度地收获科技革命带来的红利,避免福利损失。

政府为啥不忍心对楼市下狠手

过去几年的经验再次证明,楼市泡沫固然带来种种问题,但离开房地产市场的稳增长也是难上加难。地方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爱恨交加、左右为难的心态,导致它们很难对楼市祭出重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