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2日22:40 华夏时报

  打压房价的核武器,不是限购限贷,而是严查违规资金

  程凯

  楼市调控,风声鹤唳,什么措施才具备打压房价的最大杀伤力?

  是现在20几个城市纷纷出台的限购限贷吗?绝对不是,这种办法只是堵水不是疏水,短期有效长期无果;是部分城市的加大土地供应吗?绝对不是,在土地财政短期难以改变的前提上,所有加大供地都是毛毛雨,没有真正效力。

  这些措施,都打压不了房价,最多是给房地产市场的疯狂降降温,真正打压房价的大杀器,只能在资金面上,就是不让水进去,尤其是不让不合规的水进去。而现在这一大招正在议事日程上。

  意识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我们来看哪些资金已经被盯上了。

  先看上市公司炒房,根据新华社报道,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购置房产和土地的热情高涨。有公司直接收购房企或向原先持股的房企增资,有的将上市时的募集资金改变用途或用超募资金买房,还有的上市公司出资购买房地产私募基金,间接参与了“炒房”。

  具体数据是,年初至今,沪深两市共披露了近60宗上市公司花费超千万元购买土地和房产的计划或方案,总金额达到93亿,六成发生在北上广深,财务报表显示,53家在楼市投入千万元以上的上市公司,上半年净利润为79亿元,为买房买地投入的八成左右。

  再看“首付贷”等违规资金炒房,根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虽然首付贷已被叫停,但从台上转为地下的房贷首付款“输血”方式还在大行其道,其资金来源难以控制,比较常见的是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房产抵押贷款作为首付进行购房。首付贷资金链比较复杂,资金来源和范围较广,加上银行、P2P平台等机构有可能暗地里为首付贷提供便利,所以会出现首付来源难以查清的情况。

  还有就是场外配资和顶风作案,看新华社的报道,楼市三大销售乱象是未批先售、哄抬房价和场外配资,调查发现“仍有一些房产企业和中介机构顶风作案,未批先售、定价混乱、场外配资等行为时有发生。”

  被官媒盯上的后果是什么?是极大可能随之出台的严打。彭博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金融监管部门将进一步限制投机性资金对房地产交易的炒作,并打击违规资金参与土地交易。掐住炒房的资金,才是打了蛇的七寸,这才是打压房价的要害所在。

责任编辑:陈永乐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房地产降温加大人民币贬值压力

在当前人民币计价的资产中,房地产可能是极少数安全、稳定且收益率相对较高的资产。而限购政策带来的楼市可预期的降温,极大降低了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

一线城市更应拥抱分享经济

一线大城市的地方政府对于网约车的政策代表了对于分享经济的态度,也是其他地方政府将会采取何种态度和政策的风向标。限车门槛已经不低,勉强可以接受,限车又限人的政策风险是网约车这一分享经济业态的不可承受之重。

滴滴的尴尬背后是政企关系失衡

市场型企业的大量出现意味着税收征缴、统计监测、货币发行等传统上由政府进行的事务也需要作出调整和改革。市场型企业和政府之间需要加强沟通和配合,最大限度地收获科技革命带来的红利,避免福利损失。

政府为啥不忍心对楼市下狠手

过去几年的经验再次证明,楼市泡沫固然带来种种问题,但离开房地产市场的稳增长也是难上加难。地方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爱恨交加、左右为难的心态,导致它们很难对楼市祭出重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