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2日01:11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吴林静

  近年来,石墨烯概念火热。半年前华西能源停牌,筹划跨界并购石墨烯资产,昨日(10月11日)公告调整为:现金收购原石墨烯标的的子公司恒力盛泰(厦门)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恒力盛泰)15%的股权,拟作价13.5亿元,对恒力盛泰总估值的溢价率为1787.57%。

  为此,华西能源昨日下午召开了网上投资者说明会。马拉松式的停牌后从重大资产重组“降格”为现金收购,有投资者发问,“跨界收购石墨烯,是财务投资还是想布局石墨烯行业?”华西能源董事长黎仁超回应,“公司本次投资入股恒力盛泰,只是与恒力盛泰合作进入石墨烯行业的第一步,公司将继续完善业务布局”。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恒力盛泰2015年才成立,当年无营收,今年1~8月虽实现3.3亿元的营收,但其中超过80%都是关联交易。问题还在于,目前,我国石墨烯材料批量化生产和应用尚未完全实现,恒力盛泰的下游客户亦未完全打开。

   跨界布局石墨烯

   在石墨烯领域,“张博增”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不仅因为他的团队申请了全球第一个石墨烯制备方法的专利,还因为他与中国企业之间的合作曝光率极高。

  今年4月25日,华西能源停牌筹划重大海外资产购买,5月21日披露收购的标的是张博增旗下石墨烯资产的部分股权,涉及中国和美国等多个市场的业务,贯穿石墨烯的研发、生产、销售各个环节。

  10月11日,华西能源却表示,因为标的优化、整合存在不确定性,交易方案又比较复杂,决定终止重组,转而以现金方式收购恒力盛泰15%股权。华西能源称,本次交易对恒力盛泰100%的估值为99.58亿元,评估增值率1787.57%。华西能源将以自有现金和自筹现金完成支付。

  与此同时,恒力盛泰还给出高额的业绩承诺。此次交易对手方、恒力盛泰股东蜂巢新能源、富星国际承诺2016年、2017年、2018年合并报表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不低于5亿元、6亿元、7亿元。

  石墨烯材料产业化尚未实现,靠什么支撑着高额的业绩承诺?

  华西能源高管们对石墨烯国内产业寄予厚望。黎仁超提到,国内石墨烯产业在研究和应用方面正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格局尚未形成,“标的公司具备较强的单层石墨烯量产能力,且刚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具备较强的行业竞争力”。

   石墨烯材料正走向产业化

   作为“新材料之王”,石墨烯一度在资本市场火得一塌糊涂,据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预测,全球石墨烯应用市场将在2018年形成产业爆发点,2020年将成长至1000亿元的规模,中国或将占七成市场份额。

  张博增团队最被外界称道的是石墨烯专利、著作权及商标,恒力盛泰2015年12月注册成立,并不是上述资产的拥有方,仅仅获得的是“25项与石墨烯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专利及非专利技术的许可使用权”,使用范围也仅限内地、香港及澳门特别行政区,专利许可费用根据恒力盛泰的销售额分级提取。

  其次,这家新注册的公司主要负责石墨烯的生产和销售,2016年1~8月,实现营业收入3.32亿元,净利润2.28亿元。其中,前四名客户销售收入占比接近100%,客户高度集中,且超过80%均为关联销售。

  如何解决如此集中的关联交易,黎仁超回应称,公司将派驻董事,并督促恒力盛泰完善销售渠道、生产体系,“发展直接客户,降低关联销售比例”。

  只不过,从石墨烯产业发展来看,下游市场的突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从产业来讲,石墨烯发展的核心正是下游应用,但目前来看,下游需求端并没有打开,而且有应用领域扎堆的态势。去年,多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国石墨烯材料正处于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时期。只有产品应用方面的技术突破了,石墨烯才能发挥其用武之地。

  为了解详情,昨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联系华西能源董秘办,相应工作人员称,更多内容可查看公司互动平台上的内容。

责任编辑:骆珊珊 SF176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何必对支付结算严苛立法喝倒彩?

不管措施多严,打击力度多大,毕竟都属于一种防范措施,最为关键的还是要提高自我防范的意识,不要被不法之徒得逞,多掌握点支付的防范措施,保护好自己的“皮夹子”、“钱袋子”才是上策,又何必要为这些政策“喝倒彩”呢!

抓住这个机会你可能超越马云

在中国,谁能控制一系列的类似于淘宝的金融交易平台,就将成为比马云的阿里巴巴更加具有影响的机构。中国经济的所有参与者,都应不断审视这一新格局,牢牢把握金融发展的大方向,才能合理应对并立于不败之地。

金砖国家辜负人们的期望了?

金砖国家的成长和发展的潜在障碍是多方面的,包括抗菌素耐药性这类健康威胁,教育方面的挑战,在全球治理机构中代表性不足以及一些短期的周期性问题。而全球政策制定者必须致力于拆除这些壁垒,以令金砖国家最终能发挥出其真正的潜力。

不应长期抑制楼市投资需求

限购是对房地产市场的行政干预,是一种在非常时期、非常情况下的非常规调控手段。如果作为长期手段使用,其负面作用较多。对于房地产市场,长期抵制投资需求,不仅会影响合理的需求,还会减少正常的供给,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