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30日08:09 金融时报

  新兴市场短期威胁减退需警惕三大长期风险

  本报记者陶冶2016年已经过去四分之三,对于新兴市场来说,过去的三个季度并不容易,从金融部门到资本市场、再到公共部门的脆弱性始终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运行的痛点。令人欣慰的是,在最近两个季度,伴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新兴市场的脆弱性问题已略有缓解。不过,面临美联储四季度加息概率加大,资本流出新兴市场的压力重新到来,新兴市场能够经受住新一轮金融动荡的考验吗?9月29日,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在其发布的最新《2016年四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中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四因素助力短期风险减缓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有鑫在当天的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新兴市场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较大改变,新兴市场短期威胁消退,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美联储加息预期摇摆不定,欧洲央行、日本央行、英国央行进一步宽松预期升温,全球负利率还将持续。其次,英国公投脱欧后,全球将面临更多的政治、政局和地缘政治风险,新兴市场已脱掉“第一风险源”的称号。再次,大宗商品价格企稳和美元走弱。最后,新兴市场经历去年大规模资本流出、股市下跌和货币贬值后,风险得到一定程度释放,当前股票估值处于低位,债券收益率处于低位。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全球资金持续流入新兴市场,截至9月23日,全球资金连续11周流入新兴市场。

  三重长期风险不容忽视

  虽然短期威胁有所消退,新兴市场面临的长期风险仍需要警惕。报告认为,应特别关注以下三方面风险。第一是美联储四季度或将开始进入加息周期。数据显示,美联储12月加息概率由上月的40%上升至当前的70%。当前资本流入并非基于新兴市场经济基本面改变,如果美联储货币政策发生变化,新兴市场资金警报又将拉响。此外,美联储加息将导致美元走强,从而打压大宗商品价格,大宗商品出口国将同时出现内部和外部失衡。第二是新兴市场债务违约风险上升。全球范围内的超低利率水平,拉低了发达市场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并驱使追逐资本收益的投资者涌入新兴市场的固定收益资产,融资成本的下降又促进新兴市场发行更多债券。自英国6月脱欧公投以来,流入新兴市场债券市场的资金达到160亿美元,机构预计今年新兴市场发行债券金额将超过125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始于2010年以来的新兴市场公司债开始迎来偿还期,从今年到2018年,偿债总规模达3400亿美元,较过去3年高出40%,债券违约风险和价格回调风险上升。第三是新兴市场经济增速下滑风险。金融危机之后,新兴市场依靠投资快速复苏,但经济的杠杆水平快速提升,依靠债务拉动经济的模式难以持续,新兴市场增速持续走低,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略有回升。随着技术外溢效应的减缓、人口增长趋势放缓和部分经济体走向成熟,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或进一步放缓,与发达国家的整体增速还将收窄,导致资金流向出现逆转,风险资产受到打压。

  防范风险宜未雨绸缪

  面临上述三重长期风险,王有鑫认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应多措并举防范冲击。首先是加强风险预警。收集更多与企业融资相关的数据,严密监测脆弱性较高以及具有系统重要性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引入对银行外币风险的压力测试,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限制企业杠杆率过快增长。其次是切断风险传播路径。为防范金融风险在新兴市场国家间传导,应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主要发达国家央行的政策沟通。最后是转变经济结构。新兴市场国家要调整单一的经济结构,逐步降低对外资的依赖,从根本上最大程度降低负面的外部影响。

责任编辑:陈永乐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牟其中还能东山再起吗

1940年出生的牟其中今年已经76岁了,按牟其中“十年之内就会重建一套商业体系”的构想,届时牟其中已是80几岁的老人了。这已经是人生的晚年了,一切不再是一个80几岁的老人说了算的时候了。届时,留给牟其中的恐怕只能是“壮志未酬”了。

土地垄断是房价上涨根本原因

面对当前房价快速上涨的局面,调控政策宜疏不宜堵。短期内,通过稳增长政策带动实体经济投资意愿,分流地产市场资金是上策。在土地的垄断供应制度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房价长期下降既不可能,也更不应该成为政策追求的目标。

分享经济的产生有四个先决条件

来自人类互助合作天性的分享,要满足一系列条件,才能从小圈子熟人范围内的临时替补性活动,发展成大规模改变生活、商业方式的“分享经济”。关键的一点是,有没有切实可靠的供给,让大规模分享真正变成现实。

经济成功前提就是政府因势利导

随着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所用的各种基础设施也必须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安排也必须不断完善,而一个企业家没有能力来推动基础设施以及法律、金融制度的相应完善,这些必须由政府协调不同的企业家,或是政府自己来提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