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28日10:22 新浪综合

  IPO扶贫应坚持“同等条件下”

  ◆经济导报评论员 兰恒敏

  证监会日前发布《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意见》,提出对贫困地区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新三板挂牌、发行债券、并购重组等开辟绿色通道,以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这一政策在市场中引发了不同的反响。反对者以谢百三教授为代表,认为此举是迎合“上面”扶贫的口味,变相降低上市门槛,让劣质公司先上市,违反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会极大地伤害资本市场广大投资者。谢教授在博客中大声疾呼,情真意切,其观点获得了大批散户投资者的拥趸。

  我们认为,证监会和谢百三都没有错。证监会说“1+1=2”,而谢百三非要说“2+2=4”——根本就是两回事。

  请注意!证监会说的是“即报即审、审过即发”,即在流程和效率上向贫困地区倾斜,并没有说要降低审核的标准。譬如高速公路上的蔬菜运输“绿色通道”,只是优先检验和放行,但照样不允许超载。

  给贫困地区“吃偏饭”行不行?行!中国的证券市场就是“唐僧肉”,谁吃不是吃(谁融资不是融资)?绝大多数投资者在股市中常年鏖战的成果是亏损,如果这种亏损能够附带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也算“亏得其所”,我们愿意!

  投资者最害怕的是两点:一怕贫困地区大量的烂公司上市;二怕融资总量大大增加。

  巧合的是,9月14日召开的发审会上,来自新疆的克拉玛依新科澳石油天然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IPO审核未通过,这家“寄生”于中石油的西部公司成为“IPO扶贫”政策出台以来的首个被否案例。证监会似乎在通过该案例告诉投资者:不要担心“IPO扶贫”会降低发行标准,我们依然会严格把关。

  这很好。现在需要证监会证明第二点——“IPO扶贫”不会造成融资量大增,抽血严重。最近股市节节走低,而IPO数量有增无减,似乎无视股市的“痛苦指数”。如果证监会能顺应市场、顺应民意,适当减缓当前IPO的节奏,将是对“IPO扶贫”政策的有力辩护。

  最糟糕的情形是:股市大幅下跌,融资量有增无减,力推“IPO扶贫”。如果这样,所有的怨气都会撒到“IPO扶贫”上,使这项善政结出恶果。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前段时间大力整顿证券市场时所表现出来的魄力和智慧,我们相信证监会不至于出此“恶手”。等等看,也许发完这一批,就能喘口气歇歇。

  反对“IPO扶贫”还有一条不太紧迫、但能相当迷惑人的理由:违反自由竞争的市场法则。认为企业能否上市,惟一的标准是企业的质地。发达地区企业质地好,上市企业当然多;贫困地区企业质地差,上市企业当然就少,怨不得别人。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我们的政策也不应该绝对“市场化”。如果奉行绝对的“市场原则”,就不存在对口支援的问题,不存在扶贫问题,坐视两极分化越拉越大。而贫困地区的落后,譬如要素市场不发育、市场狭小等,最终将反过来影响发达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制约发达地区参与竞争。

  所以,我们并不反对“IPO扶贫”政策,也赞成在同等条件下适当照顾贫困地区企业IPO。但我们反对大幅放松企业上市标准,更反对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大旗下,大幅增加融资数额,严重侵害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利益。别看谢百三教授在字面上严词抨击“IPO扶贫”,其实内核上,他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责任编辑:李彦丽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牟其中还能东山再起吗

1940年出生的牟其中今年已经76岁了,按牟其中“十年之内就会重建一套商业体系”的构想,届时牟其中已是80几岁的老人了。这已经是人生的晚年了,一切不再是一个80几岁的老人说了算的时候了。届时,留给牟其中的恐怕只能是“壮志未酬”了。

土地垄断是房价上涨根本原因

面对当前房价快速上涨的局面,调控政策宜疏不宜堵。短期内,通过稳增长政策带动实体经济投资意愿,分流地产市场资金是上策。在土地的垄断供应制度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房价长期下降既不可能,也更不应该成为政策追求的目标。

分享经济的产生有四个先决条件

来自人类互助合作天性的分享,要满足一系列条件,才能从小圈子熟人范围内的临时替补性活动,发展成大规模改变生活、商业方式的“分享经济”。关键的一点是,有没有切实可靠的供给,让大规模分享真正变成现实。

经济成功前提就是政府因势利导

随着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所用的各种基础设施也必须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安排也必须不断完善,而一个企业家没有能力来推动基础设施以及法律、金融制度的相应完善,这些必须由政府协调不同的企业家,或是政府自己来提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