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28日06:57 第一财经日报

  科技金融监管: 让技术创新解决 信息不对称

  缪琦

  科技金融的快速发展和问题显现,给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出了一道不小的难题。如何实现监管以及控制风险?在近日的2016浦江创新论坛科技金融分论坛上,来自政界、学界和业界的人士提出了各自的建议。

  监管规则要不断创新

  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局长廖岷在上述论坛上表示,监管者前瞻性地预判商业的变化,建设一个灵活的、可以适应变化的风险体系是全球监管当局面临的一大挑战。

  他认为,监管者首先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制度来协调科技与金融的关系,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让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不再受阻。其次,科技的发展会带来新的金融模式,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风险,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廖岷提出,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发展带来快速的变化,对于监管者来说就必须要拓展新的领域、采纳新的观点、不断创新监管规则。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钱军在论坛发言时以上海自贸区为例说,在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中,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建立了负面清单,因为看到科技创新的速度非常快。和以前的正面清单相比,这就是理念和监管的创新。

  在廖岷看来,国际上的三个科技金融模式是值得中国借鉴的。首先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以风投创新组织和金融组织的形式推动了企业的创新。第二是以以色列为代表、以私人投资的模式为主,同时建立了与市场机制有效对接的互惠互利的机制。第三则是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协同独立主题,即综合使用多种金融工具创新的模式,形成一个创新的生态系统,兼具市场性。

  监管核心是鼓励创新

  作为学者代表,钱军表示:“第一,我们要理解监管的核心目的是什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空间非常大,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传统金融相对落后,无法很好地服务实体金融,导致需求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总的监管目的就应该是鼓励创新,因为最终的目标是要让百姓过上好生活。如果传统金融无法让大量的人群获得服务,那么就需要通过互联网金融的普及让更多人受益。所以我认为监管部门总的方向是对的——扶持和鼓励创新。”

  然而,廖岷也提出:“实际上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常需要更加适合的监管规则和监管的框架。但如果我们总是通过重大风险的爆发来推动制度的建设,这个成本是很高的。”毕竟一旦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关联,影响的速度和传播的幅度就会特别大。因此,钱军说,监管者一方面要鼓励试错,另一方面也要尽最大努力不出现大规模的金融风险。要掌握其中的平衡特别难,尤其需要监管领域的创新。

  让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

  “我在最近的演讲中经常说,80%的投融资平台倒闭是很正常的,因为它们没有核心的优势,那就是风险控制。”钱军说,要想把风险控制做好,需要很强的数据以及信息处理的能力。而和金融监管相关的关键因素就是加强事前的信息披露。这不单单是技术上的披露,还包括商业模式、背后创始人的关联方以及投资比例等,就好比是一个公司上市之前要做一份很详细的报告。

  英国伯明翰大学副校长梅森(RobinMason)提出,限制科技金融发展以及带来高风险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因此“风险评估要尽量对投资者越透明越好”。

  米缸金融董事长曹晓峰建议称,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改变信息的不对称。“通过技术手段来识别风险,这是技术的一个方向,包括区块链的技术如何在各种文本、证书、合约方面保证它们是真实并且不可篡改的,这种技术手段是改变信息不对称性的重要手段。”

  夸客金融创始人郭震洲给出了一个他们正在使用的经验,那就是利用履约保证保险来降低风险: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时可以享受履约保证保险的服务,不管任何原因,一旦借款人不能足额偿付,就由保险公司代为偿付。由于第三方公司在出具保单前会对企业的风险控制和所有步骤进行逐一检查,因此也相当于获得了第三方的认可。

责任编辑:陈永乐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牟其中为什么“见不得阳光”?

牟其中的错误在于,在这种“见不得阳光”的寻租过程中,他又渴望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理论,同时还显示出一份十分醒目的异端姿态。他连续不断地、让人瞠目结舌的、恶作剧式的承诺最终让他在政界、经济界、传媒界和社会公众层面多重失信。

实现中国包容性发展需法治保障

法治能够使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代价最小的方式,去寻求“最大公约数”的利益平衡,而且这个最大公约数出来以后,可以得到的是在法治保障条件下可持续的多轮的动态优化,来实现中国的包容性发展。

优质公司都去海外上市怎么办

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不得不要靠吸引外资、“交学费”的方式来完成的话;那么今天要改变大批优质中国企业“肥水流到外人田”的现象则需要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金融市嘲补短板”来实现。

限购限贷就是楼市的“饥饿营销”

如果货币泡沫蜂拥进入各大城市的地产市场,再过一段时间会是怎样的情景呢?通常而言,如果地产市场出现大崩盘,则意味着国民经济面临“灭顶之灾”;试想想:如果土地开发大大超越了城市生产力水平,未来会出现多少“死城”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