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21日22:58 华夏时报

  上市公司卖学区房保壳,你会去抢吗?

  程凯

  大家天天都说现在开工厂不如炒房子,今天终于找到了一个绝佳案例。一家企业为了保住上市公司资格,公告要卖掉手上两套北京小学的学区房,套现2000多万的收入。大致情况如下:

  *ST宁通B本次拟转让的两套住宅房产,建筑面积分别为141.31平方米和141.60平方米,2004年购置该房产是为公司部分在京营销工程人员办公居住使用,两套房产原值总计214.71万元,截至2016年7月底,已计提折旧84.97万元,账面净值总计129.74万元,评估值为2272.62万元,增值额为2142.88万元,增值率1651.68%。

  12.jpg

  一目了然,2004年买了两套房给员工又当办公室又当住处,买的时候花了214万,现在起码值2272万。还有人给算了笔帐,说这2272万是以单价8万/平米算出来的,作为重点小学的北京小学的学区房,市价肯定不会低于10万/平方米,所以还算少了,属于“国有资产流失”。

  现实就是这么魔幻,这消息已被刷屏,评论也被炒得热火朝天。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两套可以卖出2000多万的房子,怎么在会计那里就只当成了129万多的账面净值呢?卖了,12年就赚了16倍,不卖,还要计提折旧84万,这是不是更魔幻?

  其实也不魔幻,都是会计制度惹得祸,这涉及到一家公司的资产是怎么计价的。

  虽然各国会计准则存在差异,但对*ST宁通B这样买来办公自用的两套房,总体上大家都选择了历史成本法,就是当初买这个资产花了多少钱,以后在会计上这个资产就算多少钱,而且还会有折旧。

  你说这里面明显有漏洞嘛,房子这种资产的市场价格明显会波动啊,涨了怎么办,跌了又怎么办?我告诉大家,会计的算法更狠,那就是如果资产升值了,就当没看见,如果资产贬值了,就把这个减值记下来。你说会计为啥要做这样明显不合理的事情呢?道理也很简单,会计们的价值观是这样的,那就是保守。

  只有保守,才能保证一家企业财务上的安全,同理,一个人一个家庭的财务安全,也将来自于他的保守。我们不能只考虑房子涨价而完全忽略房子跌价的可能,当房子跌价了,你当然要节衣缩食,可当房子涨价了,你也不要真的以为你就是千万富翁了。

  这种保守是有道理的,就像*ST宁通B把市价10万/平方米的房子以8万/平方米来估值一样,因为这两套房子是要卖的,买卖总会有风险,如果当他急着要卖的时候就是没有人来买,有价无市怎么办?

  QQ截图20160921141415.jpg

  我们再把想象力放开一点,如果当初*ST宁通B买的不是北京小学的两套房,而是100套房,现在它要把这100套房同时出手,请问你觉得会有100对急着让孩子上名校的爹妈马上按照10万/平方米的价格把这100套房接过来吗?

  假设一个小区里有100套100平方米的房,如果现在有一套房以10万/平方米的价格成交了,那么其他99套房的市价立马就被标注成了1000万一套,但是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有一套房接着以8万/平方米成交了,其他99套房的市价也立马又变成了800万一套。你去算算整个小区的市值蒸发了多少吧,这是不是更加魔幻?

  房价涨,是因为大家都预期房价还要涨,这个时候很少人愿意卖房,在一个时间点上供不应求,房价就会暴涨,但是,这种预期一旦逆转,卖房的如果比买房的还要着急呢?

  保守一点,就会更安全一点,多懂一点财会思想,在汹涌的楼市大潮前,你也许就能更加心平气和一点吧。

责任编辑:陈永乐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中国当前急切需要一个孙冶方

今日中国急切呼唤孙冶方式的理论开拓者,甚至需要比他更大的勇气和更多的智慧。孙冶方终其一生,想仿效《资本论》,编写一部《社会主义经济论》。在中国当代经济理论史上,他是一座丰碑,同时是一个比顾准更大的悲剧。

高房价已经演化成了哲学问题

土地、税收、人工成本啥啥都在涨,而这些涨幅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块“蜜糖”。到底是谁导演了房价的暴涨?答案或许谁都清楚,但却没有一个公开的口径。而如果你要问我,我只能回答高房价已经演化成了一个哲学问题。

万科股价暴涨中有何危机

在全球股市百年沉浮的历史当中,一个并购异常活跃,尤其是大蓝筹爆发股权狙击战的时期,往往预示着一两年后一场大股灾或是经济危机的来临。

热点城市房价下跌空间有限

整体房价进一步快速攀升的动力明显不足,当然热点城市房价下跌的空间也相对有限。现在房价正处于不上不下的僵持阶段,地价也快速达到了相对高位,且地价泡沫程度远比房价要高。地价不率先进行调整,整体市场压力还会继续放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