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01日06:37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李超

  近期,保险监管层人士多次强调防范保险行业面临的公司治理风险、资金运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多方面风险,并将严把股东资格审查标准,在产融结合中筑牢风险隔离墙,促进保险业务结构调整,规范保险投资运营行为。分析人士认为,从稳健经营的角度考虑,保险行业庞大的资金确实能够在举牌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单纯靠保险撬动的举牌资金或受到监管层的密切关注。此外,目前我国保险资金配置比国际成熟保险市场更加激进,存在风险和市场的不匹配。

  监管层多次提醒防范风险

  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近日发表文章指出,当前,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风险挑战日益复杂,风险应对的难度日益加大,风险防范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从行业形势看,资产端和负债端矛盾突出。当前这一矛盾主要表现是:从静态看,是高成本负债所带来的利差损风险隐患;从动态看,是高成本负债倒逼形成高风险激进投资,极有可能引致更大的风险。

  陈文辉表示,个别公司治理存在重大缺陷,股权结构复杂且不透明,“一股独大”成为导致激进的产品、激进的销售、激进的投资和虚假偿付能力,最后出现投资失败、偿付能力不足、流动性风险等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行业“长钱短配”和“短钱长配”现象同时存在,“长钱短配”带来再投资风险,“短钱长配”带来流动性风险。另外,随着保险资金参与金融市场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深度不断提升,保险资金运用风险已经与经济金融风险深刻交织交融在一起,风险日益复杂、传染和叠加。

  近期保险监管层对于防范行业风险的提醒多次出现。8月18日,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2016中国保险业发展年会上表示,随着保险综合经营范围不断扩展,业务和风险结构趋于复杂,关联交易增多,风险交叉传递的可能性加大。保险综合经营可能面临风险在不同公司、不同行业之间传递。为此,必须通过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来予以防范和化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7月,项俊波在“十三五”保险业发展与监管专题培训班开班式上表示,金融业变革给保险业带来全方位挑战,金融风险的形成、传递机制越来越复杂和隐蔽。全行业要在正本清源、坚持“保险姓保”的前提下,提升保险供给质量、优化保险供给结构。保监会将大力倡导“保险姓保”的发展理念,严把股东资格审查标准,在产融结合中筑牢风险隔离墙,促进保险业务结构调整,规范保险投资运营行为,进一步发挥保险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核心优势。

  险资举牌将受密切关注

  在保险业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中,资金运用相关风险尤为引发关注。东吴证券分析师丁文韬认为,在低利率环境下,险资加仓(举牌)低估值、高股息率的蓝筹无可厚非,预计监管层未来监管政策的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控制保险资产端和负债端的“短钱长投”可能导致的流动性风险,二是抑制保险成为杠杆融资平台。“部分民营资本将保险牌照作为加杠杆融资的平台进行(恶意)收购或抢夺控制权,而不将保险公司本身作为永续经营的主体进行管理,这将成为未来监管层重点限制的行为。”

  广发证券分析师曹恒乾认为,险资入市资金相对稳定,目前行业可运用资金余额已突破12.5万亿元。从稳健经营的角度考虑,保险行业庞大的资金确实能够在举牌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单纯靠保险撬动的举牌资金或受到监管层的密切关注。

  曹恒乾表示,保险举牌模式本身属于风险偏好较高的发展模式,未来随着相关规范出台,这一模式很有可能受到更多限制。另一方面,与国际市场相比,目前我国保险可运用资金余额中涉及资本市场的资产占比相对较高,保险资金配置比国际成熟保险市场更加激进,存在风险和市场的不匹配。

  债券投资的信用风险也受到关注。此前有数据显示,资本市场剧烈波动导致险资投资收益大幅缩水,1-6月保险资金投资收益2.49%,比去年同期下滑2.81个百分点。企业债券违约也殃及保险投资,2016年前5个月共30只债券违约,涉及本金超过200亿元。预计未来保险投资面临的市场信用风险将更加突出。招商证券(香港)分析师李文兵认为,从中长期看,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能维持在4.2%以上,保险公司固定收益率投资信用风险亦可控。在保险公司投资的信用风险方面,预计即便在较为极端的不良率假设下,保险公司信托债权计划、理财产品和公司债的潜在投资减值将仅仅使保险公司净资产缩水2%-6.2%,负面影响有限。

责任编辑:凌辰 SF179

相关阅读

必须改变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

美元发行与流通的不对称性、无序的浮动汇率制、全球资本流动加剧是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也是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和难点。G20有必要建立对美国等国家货币政策的有效制约机制。

中国人疯狂移民美国惊呆老外

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发放的EB-5签证中,大约85%申请者为中国人。目前由于排队时间太长,即便立刻申请,也需要等3年以上才能拿到临时绿卡,而拿到永久绿卡和返还金额的时间则有可能拖长至十年。

为什么全球央行的工具都不灵了

对于市场化要素本来就有明显缺失的中国而言,其央行效仿西方那一套的货币工具干预招数,自然会频频失效。央行的干预,只是针对调整市场的货币多少,对于实体经济结构严重畸形中国而言,货币供应的多少无关痛痒。

重视楼市政策的叠加效应

不能对可能要出台的政策过度掉以轻心,政策是有叠加效应的,一旦超过一定“临界点”,随着购买力透支、需求透支,最后几个月的成交量也将回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