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26日06:43 上海证券报

  新产业、新业态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近年来,我国在加大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力度的同时,大力培育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并越来越活跃,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经济新动能正在加速孕育与积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逐步增强。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产业与发展动能转换的关键期。从产业看,旧的增长动力已减弱,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形成新动力,成为填补传统产业下滑“空缺”和稳增长的重要支撑之一。

  从业态看,随着“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发展模式在各领域持续发酵,以网上购物、网络约车、网上订餐等为代表的新业态蓬勃兴起,不仅"刷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汇聚起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兴力量,成为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使新业态、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培土施肥”,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要进一步坚持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要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中培育新兴业态,加快培育优势新业态、新产业集群,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使新产业、新业态积聚的动能得以最大限度的释放。

           

  □梁达

  新兴产业表现活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近年来,面对当前传统产业增长乏力,以高新技术产业、新业态、“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悄然崛起,日益成为支撑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一股关键力量。

  1.新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经济下行压力之下,诸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相关产业,依然保持着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展现出新经济的独特魅力。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10.2%,较一季度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较快发展,上半年增加值增速分别达26.4%、22.3%和12%,快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期。目前,不少省市也已着手积极布局相关产业发展。据了解,在浙江,高端装备制造业已被列为未来发展的七大万亿级产业之一,而备受瞩目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将是未来规划的重点项目。预计到2020年,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规模总产值超1.1万亿元,年均增长15%。

  2.新产品释放增长潜力,成为创新驱动的新引擎

  顺应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推动下,相关产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半年,新型交通运输设备、高端电子信息产品和智能化、自动化设备等新产品产量迅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88.7%,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增长39.7%,工业机器人增长28.2%,光纤增长28.2%,太阳能电池增长28%,智能电视增长20.5%,城市轨道车辆增长19.1%,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增长17.9%,光电子器件增长17.1%,化学药品原药增长13.1%。此外,在家电、电子类产品中,与新兴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光纤、光缆、太阳能电池、光电子器件等产品产量也实现较快增长,上半年产量同比增速分别为28.2%、17.6%、28%和17.1%。

  3.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工业向中高端加速迈进

  近年来,在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的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随着我国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上半年,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5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增长11.8%,比一季度加快1.8个百分点。

  如2016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量整体增速为6.0%,较一季度放缓0.5个百分点。而同期应用新材料、新技术的新能源汽车却在市场销售火爆的带动下,实现产量的爆发式增长,上半年同比增长88.7%,较一季度加快8个百分点。同样的情况也可见于我国电视产业之中,今年上半年我国智能电视产量实现同比增速20.5%,显著快于同期彩色电视机产量整体增速7.5个百分点。

  

  新业态突飞猛进,汇聚结构转型新动能

  随着“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发展模式在各领域持续发酵,以网上购物、网络约车、网上订餐等为代表的新兴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不仅“刷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汇聚起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与民生改善的新兴力量,成为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网络购物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势头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尤其是国家对农村地区网络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网络购物用户规模持续壮大。截至2015年底,全国网民规模达到6.9亿人,比2012年增长22%,互联网普及率从42.1%提高到50.3%。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全国网上零售额38773亿元,同比增长33.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2424亿元,增长31.6%,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20.9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超过10%。

  今年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8.2%。其中实物商品零售额增长26.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6%,比去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约2.7个百分点。

  2.新主体加速孕育,为新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政府服务等政策措施向着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在中华大地持续涌动,创业创新氛围更趋浓厚,市场活力与社会创造力均得到显著激发与释放,成为孕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源泉。上半年,全国新设市场主体日均超过4万户,其中日均新登记企业1.4万户,高于前两年。新兴服务业和小微企业市场主体增长更为明显,有力地带动了就业。企业更加重视创新投入、技术研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上半年,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16.4万件,同比增长41%。

  市场主体的“井喷式”增长在吸纳就业的同时,也使得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优化。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新登记企业261.9万户,同比增长28.5%,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4万户,刷新去年纪录。2015年,全国新登记企业443.9万户,平均每天新登记1.2万户。特别是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顺应经济转型升级方向的相关行业领域,新登记企业均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为新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新服务新模式不断孕育成长

  今年以来,创意设计、远程诊断、设备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模式层出不穷。旅游、文化、养老、健康、体育等“五大幸福产业”快速发展,网络约车、远程教育、在线医疗、智慧社区等新服务模式不断涌现。网络约车平台滴滴出行,已在我国400余座城市为近3亿用户提供一站式出行服务,目前专快车日完成订单已突破1000万。在线旅游平台携程网已拥有优质会员数达2.5亿,携程APP下载量累计达17亿次。诸如网络约车、网上订餐等新兴业态在促就业、惠民生的同时,也通过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实惠的新服务,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向消费驱动、转型升级。据移动互联网研究机构比达咨询发布的相关报告,2016年第一季度外卖市场整体交易额达231亿元,约等于去年前三季度之和,环比增长55.5%,增速为近几季最高水平。

  

  新业态、新产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近年来,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填补了传统制造业的下滑空缺,稳增长作用凸显,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作为新经济发展核心动力的技术创新要素,正在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新的技术应用于各行各业及国民经济方方面面,衍生出大量新商业模式和新业态。

  例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持续广泛应用渗透,催生了电子商务、网络叫车、“慕课”、移动办公、互联网金融、智能家庭、远程医疗、网络旅游等一批新业态。传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商业模式逐渐被“免费服务赚客户+增值服务赚利润”等新赢利模式取代。

  此外,一批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与日俱增。一方面,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27个重点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4%提高到2015年的约8%,正在成为引领产业迈向中高端、助力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新兴产业通常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等特征,对经济增长的直接间接贡献十分可观。

  据中国信息通信院等机构测算,2014年,我国信息经济总量达到16.2万亿元,其中,信息经济生产部分规模为4.2万亿元,占同期GDP比重6.8%,应用部分规模达到11.9万亿元,占GDP比重高达19.3%,总体占GDP比重从2008年的约15%上升到26%以上,与主要发达国家差距逐步缩小。

  2. 新业态、新产业加快了经济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已发生深刻变化。在约束变量增多的情况下,世界经济的复苏比以往更加需要倚重科技突破和创新驱动。倚重创新驱动发展,产业、产品创新不再是全部内容,业态、模式创新将更加普遍。这也使得生产、消费、交换相应发生变革,原有的先在发达国家实现技术创新和应用、再向全球扩散转移的发展模式正发生较大变化。

  业态与模式创新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创新空间大大拓展、创新动力大大增强,更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目前,我国的创新驱动正从单纯的科技创新走向全面创新。一方面,在航空航天、生物技术、新材料等科技领域不断创新突破,一些新技术、新产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改变原有的市场流通和交换方式,将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3.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国内深层次矛盾叠加影响加深,经济运行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在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的双重约束下,我国由传统产业唱主角的工业经济增长面临诸多挑战,难以持续,加之资源、环境的约束以及市场需求疲弱带来的巨大压力,倒逼传统产业加速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而新业态成为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着力点。

  在跨界融合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新业态不仅能为区域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也能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比如,科技与文化结合所产生的手机动漫、电子书、网络游戏、文化旅游等新兴文化业态,催生了新的消费群体,带动了新的消费热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4. 新产业、新业态可以成为推动消费增长的强大引擎

  当一国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时,大众消费就开始从模仿式、排浪式的消费进入到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阶段。我国居民消费目前正处于这一加快升级的时期。如今,我们处在消费需求急剧变化的新时代,消费方式在转变、消费热点在转换、消费观念也在改变。面对消费的急速变化,产业结构、经营模式、消费业态,唯有变化才能适应变化,而且越早变、快变,越主动。

  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新工业革命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加快发展,催生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应用和模式创新为内核的新型形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并与传统的商业模式、消费模式融合渗透,催生出云计算、物联网等一系列新业态,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推动消费加快增长。

  此外,无论是传统的生产制造业,还是金融、医疗、教育等现代第三产业,都加快与互联网融合,一些企业积极打造微信、APP等移动互联网的销售平台,多渠道争取市场。当前,各地大力发展的新业态、新产业包括“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智能工业机器人、第N方物流、智慧产业,正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5. 新产业、新业态将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不断涌现,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服务应用和创新也日益活跃。创意设计、远程诊断、系统流程服务、设备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等新业态发展迅速,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生态旅游、休闲养老、远程教育、数字家庭、智慧社区等新的服务模式快速发展,拓展了消费渠道。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必须摈弃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外延式增长道路,走上创新、集约、内涵式的增长道路,才能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培育新业态,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营造好环境,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1.为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促进新业态、新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土施肥”,为其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快推出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下放和取消更多行政审批权限,将资源配置的决定权交给市场,让企业和市场自主决定产业发展方向;同时,要加快制定完善信贷政策、监管政策、行业准入标准,为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配套条件。

  一是要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中培育新兴业态。要利用传统产业的优势要素打造、创建、培育、发展新兴业态,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孕育新业态,实现老树开新花。充分利用传统产业现有的人才、技术、资金、装备、土地、厂房进行改造重组,在现有的生产要素配置上、新项目的开发上向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

  二是要培育新动能和产业新优势。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进一步推进“互联网+”行动,广泛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不同领域融合发展,催生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2.改革体制机制,完善保障政策

  要进一步坚持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针对市场主体期盼,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效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为创业创新清障搭台。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并从金融、财税、科技、教育等多方面入手,为新业态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各地要根据实际,出台扶持新产业新业态的相关政策措施,创新新型业态行业准入制度,鼓励各类资本投资新业态。与此同时,要加大对企业发展引导扶持的资金力度,建议各级财政部门把新业态发展支持资金纳入各地的年度计划,重点向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的企业提供补助和支持。

  3.加快培育优势新业态产业集群

  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要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要充分利用国家支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在规律, 综合考虑各地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 积极推动以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品牌企业为主导、专业市场为导向的新业态集群建设,提升新型业态的核心竞争力。

  2016年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主要数据

  

  

6月 1-6月
(%)

  

绝对量同比增长 绝对量同比增长

  (%)

  

  

  

  

  

  

  

  

  

  

  

  

  

  

  

  

  

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6.26.0
主要行业增加值
医药制造业 11.210.4
金属制品业 8.98.7
通用设备制造业 4.94.5
专用设备制造业 6.94.9
汽车制造业 11.410.5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9.58.9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0.79.2
二、主要产品产量
工业机器人(台/套) 667062.83208328.2
汽车 (万辆) 211.38.11311.46.0
其中:轿车 (万辆) 92.10.0563.2-5.7
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万辆)61.723.4383.839.7
其中:新能源汽车(万辆) 6.688.628.588.7
移动通信手持机 (万台) 1873430.89660323.3
其中:智能手机(万台) 1315025.76878914.7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责任编辑:陈永乐

相关阅读

G20峰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看点?

峰会将重申避免竞争性贬值。峰会将支持扩大SDR的使用范围,这将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峰会将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是一个新亮点。峰会将承诺促进结构性改革,推动基础设施投资。峰会将讨论全球经济面临的新的不确定性。

大数据是未来互联网金融的核心

人工智能和区块链这两个技术,在未来会使数字货币在金融市场当中的使用权重大大增强。同时可以彻底改造人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大数据意义上,未来的金融机构的核心能力不是存量的改造,而完全是增量的变化。

负利率可能无法达到使用初衷

从各国应用负利率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反而,出现了有悖于负利率实施初衷的五大矛盾,值得保持警惕。

一线城市楼市投资价值已经不大

如果剔除学区等非经济因素,一线城市房地产的投资价值并不大,其关键原因在于一线城市价格过高,透支了住房价格的未来上涨空间。从长期投资价值来说,大多数一线城市住房的租售比都在1/1000以上,住房通过出租获取的年化投资收益率仅为1%左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