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25日00:52 证券日报

  重启14天期逆回购 央行维稳流动性预期

  业界专家认为,如果市场流动性脱离了合理充裕的轨道,则意味着央行将动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纠偏

  ■本报记者 闫立良

  8月24日,央行在公开市场开展了9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同时重启14天期逆回购,规模为500亿元,利率持平于此前的2.40%。对于14天期逆回购重启,市场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解读,比如金融去杠杆、降温债市,但主流声音仍是央行通过增加逆回购品种来稳定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预期,保持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充裕。

  据《证券日报》记者查证,央行此前最近一次开展14天期逆回购操作是在今年2月6日,规模1100亿元,中标利率2.40%。再往前追溯,1月19日在7天期逆回购的基础上增加了28天期品种,2月2日开始同时开展14天期和28天期逆回购。也就是说,14天期逆回购仅开展了5期,就宣告暂停了。

  在1月19日至2月6日这段时间里,央行搭配开展了7天期、14天期和28天期逆回购,通过这种形式维护了春节前市场流动性的稳定。

  国泰君安徐寒飞认为,央行此时增加14天期逆回购操作,显然是为了更好平稳机构流动性预期以及增加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避免在流动性紧张的时候被动下调法定准备金率从而释放政策宽松的信号。中期来看,货币政策尽管不是稳增长的充分条件,但也是必要条件。他强调,依靠公开市场操作去杠杆既不现实,也不可行。

  对于利用重启14天期逆回购引导金融去杠杆的市场猜测,国信宏观固收分析师董德志认为,市场对央行政策面意图的猜测缺乏证据。在GDP、CPI、M2没有出现根本变化前,不要担心单纯的债券市场去杠杆,因为债券市场的利率只是一个经济运行的结果。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品种近几日连续上涨,昨日已涨至2.0430%。这说明当前资金处于紧平衡状态。从最近几周公开市场操作来看,央行投放的资金基本都是覆盖到期资金甚至是超过到期资金的,因此总体还是净投放格局。尽管昨日有1000亿元逆回购到期,但仍实现净投放400亿元。

  分析人士认为,央行重启14天期逆回购,会小幅推升资金成本,但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货币投放的结构性变化。但需要注意的是,在14天期逆回购暂停之后不久,央行于2月29日傍晚突然宣布自3月1日起降准0.5个百分点。

  业界专家认为,虽然逆回购品种变化与降准没有必然联系,但这透露出来央行对当前流动性状况的判断。现阶段央行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如果市场流动性脱离了这一轨道,则意味着央行将动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纠偏。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相关阅读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五大特点

各级政府长期以来以投资和GDP增长为政绩,政府投资过量,挤压了民营经济。我们现行的征地制度,卖地制度,使得地方政府过度的依赖土地收入,鼓励高地价高房价,挤压了居民消费。

他们为何对房地产泡沫视而不见

保罗-克鲁格曼说过“房地产泡沫是内置于经济系统中的。泡沫严重时,房地产崩溃并非黑天鹅,而是房间里的大象,看上去显而易见却总被人们忽略。”

如何引导资金脱虚向实?

第一,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我认为应该是量要适度,价要合理。第二,保持灵活适度,实施预调微调。要基于宏观经济金融形势,要相机抉择。第三,要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国将是带动全球发展的领头人

在未来,中国很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FDI来源国。从FDI接收国到净贡献国,这几十年的蜕变终于让中国以完美的姿态站在了G20全球发展议题的最前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