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22日22:37 中国新闻网

  经济观察:中国公布降成本“路线图”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张云 摄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张云 摄

  中新社北京8月22日电 (记者 李晓喻)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官方22日推出降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并要求确保取得成效。

  国务院当天公布《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下称降成本工作方案),提出要努力使企业税费负担、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等得到合理和有效降低,人工成本上涨得到合理控制;经过1至2年努力取得初步成效,3年左右使实体经济企业综合成本合理下降,盈利能力有较为明显的增强。

  这份降成本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有几大亮点。

  一是对准企业痛点。

  例如,将“合理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列为降成本八大措施之首,切中企业“燃眉之急”。据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此前发布的报告,80%的受访企业呼吁出台税收减免政策,过半数企业希望进一步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

  事实上,今年以来中国官方已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从两次降低电价到阶段性降低社保公积金费率,从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派发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的减税“红包”,到落实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为民营企业砍掉不合理收费,减税降费在目前已推出的各项降成本举措中堪称力度最大。

  但对亟待摆脱困境的中国企业来说,这些或许还不够。以“营改增”为例,尽管各行业税负总体只减不增,但因种种原因,有些企业税负增加。此外,增值税税率目前仍有四个之多,容易导致增值税抵扣不畅通,需要进一步简并。

  有鉴于此,官方再度强调降低税费负担,对企业来说无疑是“及时雨”。

  二是坚持降成本政策“初心”。

  分析人士认为,降成本过程中有两大“陷阱”需要规避。其一,中国经济要实现转型升级,大量研发投入、装备更新、劳动培训不可获缺。如果政策制定与操作导致企业靠压缩必要的发展支出来降低成本,只能进一步固化低端产能,陷经济于更大困境。

  其二,降成本的根本目标在于助企业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为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若部分“僵尸企业”借降成本之机继续苟延残喘,挤占资源,也有违降成本政策的初衷。

  中国官方对此也心里有数。降成本工作方案明确,要引导企业采取提升生产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加快技术创新等挖潜增效措施,降低内部成本;同时,突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差别化,既要有效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又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加快落后产能退出,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划定“硬标准”,彰显决心。

  企业成本居高不下非一时之弊,降成本也非一日之功。官方提出,要加强专项督查,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充实完善政策措施;日后将把降成本转为“常态化工作”,形成长效机制,加强企业运行情况动态监测和常态化监督检查。此外,2017年3月底前要进行一次政策落实情况及效果评估,从2017年起每年年中报送一次政策落实情况。

  在此情况下,中国企业“轻装上阵”可期。

责任编辑:陈永乐

相关阅读

房地产资本主义正在中国上演

如果说囤地、捂盘、炒地、炒房、加杠杆等等,可以作为房地产资本主义的早期形态;现在则是中盘,就是大规模使用金融工具,尽可能加杠杆,充分利用地价上升来扩张资产负债表,然后拉升资产价格,或者快速周转产生现金流,以现金流为依托进一步融资扩张。

防止有人在金融领域吹“黑哨”

从不确定性的负面效应到金融危机的最终爆发,是金融市场可能的损失转化为现实的损失的过程。因此,必须从源头上减少负面的不确定性,防范金融风险的聚集与放大,并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搞货币宽松政策竞赛害人害己

货币超宽松并非引发“流动性陷阱”这么简单,可能会孕育着巨大的风险,如果国债等风险激化并出现危机,那么社会由此引发的动荡不可忽视。世界各国应更加重视结构性改革,而不是盲目实施超常规的货币宽松政策竞赛。

美国和香港股市近期或回调

市场情绪趋向极端;盘整的可能性较大。我们的模型显示美国和香港市场情绪均趋向极端,往往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市场整固,甚至是回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