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22日22:38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金融将会“停摆”吗?

  文 | CCTV证券资讯频道总编辑 钮文新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33期)

  7月份的金融数据显示,M2增速进一步降低至10.2%,M1增速进一步扩大到25.4%。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认为,M1增速远远超过M2而高速增长,这说明中国很可能已经掉进“流动性陷阱”。

  那么,中国经济为什么会掉进“流动性陷阱”?大多数人认为,原因在于经济前景不好,企业拒绝贷款扩张。也有人认为,企业杠杆过高,已经没有能力继续扩大贷款规模。

  的确,7月份的贷款数据着实不好看。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636亿元,同比少增1.01万亿元,而新增的贷款全部是“住户部门的贷款”,它增加4575亿元,我们一般认为属于企业的贷款居然是“净减少26亿元”。这个数据确实告诉我们企业贷款“停摆”了,而前不久,国务院派出调查组以及媒体调查的结果都可以说明企业贷款麻烦比较大。

  但什么才是中国掉进“流动性陷阱”的本质原因?这是多年来中国金融改革一直激励中国金融短期化、投机化——拒绝形成资本,并在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你来我往过程中恶性循环的必然结果。

  就目前而言,一年期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稳定在3%,而商业银行同期存款基准利率只有1.5%,存在一倍左右的价差,构建了制度性的无风险套利空间。这当然使得货币市场投机套利规模居高不下。包括银行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未改变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同时也没有改变商业银行可得资金的短期化趋势。

  在金融短期化趋势十分明显,而货币政策被货币投机阻断的背景之下,央行的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有时反而适得其反。以一年期为例,7月18日,央行进行了2270亿元的MLF(中期流动性便利)的操作,其中395亿元一年期MLF的利率为3%。这个利率高出商业银行同期存款基准利率1.5个百分点,高于商业银行实际存款利率1.05个百分点,这当然使得商业银行存款毫无吸引力,而银行实际公认的一年期资金成本其实是3%。

  这不是商业银行非要这样做,而关键是货币市场利率过高,如果商业银行不提高实际存款利率,那它们的储蓄存款将被严重掏空。

  所以,中国的利率实际是“明降暗升”,在此前提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大才怪。于是,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更不敢投资,金融也变得更加谨慎,这就是中国的现实。

  中国金融短期化,中国金融不生成资本的情况必须改变,否则“流动性陷阱”会越来越深。我认为,既然商业银行信贷才是针对实体经济发挥作用的金融商品,那为了塑造“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市场,央行必须回归以存款基准利率为基准去调节货币政策,让货币市场利率向同期存款基准利率靠拢,而不是相反。

  不过,最近的情况是不是在发生变化?这要看股票市场是不是可以引导中国金融更多地形成资本。现在,贷款、债券市场都已经出现“停摆”迹象,如果股市再“停摆”,那中国金融也将“停摆”。还是那句老话:对于中国经济当下的情况而言,股票市场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作者系CCTV证券资讯频道总编辑)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相关阅读

房地产资本主义正在中国上演

如果说囤地、捂盘、炒地、炒房、加杠杆等等,可以作为房地产资本主义的早期形态;现在则是中盘,就是大规模使用金融工具,尽可能加杠杆,充分利用地价上升来扩张资产负债表,然后拉升资产价格,或者快速周转产生现金流,以现金流为依托进一步融资扩张。

防止有人在金融领域吹“黑哨”

从不确定性的负面效应到金融危机的最终爆发,是金融市场可能的损失转化为现实的损失的过程。因此,必须从源头上减少负面的不确定性,防范金融风险的聚集与放大,并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搞货币宽松政策竞赛害人害己

货币超宽松并非引发“流动性陷阱”这么简单,可能会孕育着巨大的风险,如果国债等风险激化并出现危机,那么社会由此引发的动荡不可忽视。世界各国应更加重视结构性改革,而不是盲目实施超常规的货币宽松政策竞赛。

美国和香港股市近期或回调

市场情绪趋向极端;盘整的可能性较大。我们的模型显示美国和香港市场情绪均趋向极端,往往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市场整固,甚至是回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