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5日01:34 证券时报

新浪基金曝光台:信披滞后虚假宣传,业绩长期低于同类产品,买基金被坑怎么办?点击【我要投诉】,新浪帮你曝光他们!

  监管指标中的账面不良率出现企稳迹象,背后有大行不良率下降、各行加快核销处置等多方面促成因素。整体而言,资产质量的单季度好转还不能视作拐点到来,目前仍然只能称之为“区域性见底”。

  证券时报记者 马传茂

  银监会日前披露的二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与一季度持平,已公布中报的华夏、浦发、平安三家银行上半年不良生成均有所走缓。多项数据的佐证下,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即银行不良是否已经企稳?

  记者认为,虽然监管指标中的账面不良率有企稳迹象,但其背后有大行不良率下降、各行加快核销处置等多方面促成因素。整体而言,资产质量的单季度好转还不能视作拐点到来,目前仍然只能称之为“区域性见底”,但预计从下半年开始,一两家优秀的商业银行有可能出现资产质量拐点。

  具体来看,银监会公布的二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环比持平于1.75%,是2013年二季度以来首次持平。但拆解之后可以发现,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二季度不良率环比下降,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均环比上升,考虑到资产规模差异,可见大行不良率的下降是不良率环比持平的重要原因。

  银行核销处置力度的提升则是不良率持平的另一重要原因。以华夏、浦发、平安三家已披露中报的股份行为例,上半年三行核销处置规模分别同比提升54%、179%和132%,“卸掉包袱”之后,账面资产质量数据好看不少。

  除了这些数据,还值得注意的是,银行业关注类贷款占比由今年一季度的4.01%持续升至二季度的4.03%。由于关注类贷款介乎正常贷款与不良贷款之间,其规模、占比也被视作判断不良贷款走势的前瞻性指标,连续上升也意味着资产质量隐患的持续堆积。

  不良生成方面,三家已披露中报的股份行加回核销处置后的不良生成率确实有所放缓。其中华夏银行加回核销处置后的年化不良生成率由去年下半年的1.19%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0.78%,浦发、平安则分别由1.08%、3.14%下降至1.01%、2.94%。

  但恰如浦发银行行长刘信义所言,不良生成放缓并不意味着不良整体见底或拐点出现,不良在行业和区域的传导还需要过程,审慎来说应该是“区域性见底”。外向型经济特征较为显著的长三角地区不良已较为充分地暴露,资产质量呈现逐步趋稳态势,譬如该行温州分行就在上半年重新实现盈利,但信用风险正由江浙地区向中西部等其他地区扩展,尤其是过剩产能比较集中的省份,不良正在加速生成和暴露。

  再看宏观层面,我国实体经济依然存在一些困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还不够强,加上产业政策调整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调结构等措施持续推进,在这一系列背景下,银行资产质量难以独善其身,不良持续暴露压力不减。

  此外,不良贷款认定标准不严、应收款项类投资和表外资产等潜在风险聚集,均表明我们仍需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保持审慎乐观的态度,即各类资产质量指标的增速高峰大概率已经过去,不过“拐点论”言之过早,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数据进行观察。

责任编辑:邹枫 SF168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人民币兑美元贬值预期仍存在

尽管“8·11”汇改已经过去一年,目前市场上依然存在显著的人民币兑美元贬值预期。作为央行干预市场的结果,中国外汇储备存量与最高峰相比已经缩水了8000亿美元左右。此外,由于担心加剧贬值压力,中国央行在降息与降准的问题上畏首畏尾。

汇改仍是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1994年汇率并轨,我国就确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让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既定的方向。2015年8月11日,优化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价机制,这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量价两难下的人民币保卫战

可以看出,外储的减少并不完全是外资望风而逃,而是外债的减少、藏汇于民和主权基金的使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债风险,提高了国家竞争力和社会福利。换句话说,与其让外汇储备趴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里不动,不如将储备货币换成投资性、生产性资产,以更好的提高...

打破贬值预期需要进一步汇改

为什么外汇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难以改变呢?从外汇市场基本面看人民币并不一定是贬值货币。然而在当前人民币定价规则下,人民币对美元期望值是贬值,这自然会增加外汇需求和减少外汇供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