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2日00:57 华夏时报

  多家银行上半年业绩现回暖信号

  浦发银行华夏银行上半年分别实现11.99%、6%增长

  本报记者 刘飞 北京报道

  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情况下,“腹背受敌”的中国银行业业绩发布备受关注。8月10日,华夏银行、浦发银行业业绩同步出炉。

  浦发银行上半年业绩显示:实现营业收入821.7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14.71亿元,增长16.22%;实现税前利润353.2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7.96亿元,增长12.04%;税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7.7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8.67亿元,增长11.99%。

  华夏银行披露半年报显示:营业收入312.05亿元,同比增长10.16%;营业利润131.28亿元,同比增长5.9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8.26亿元,同比增长6.08%;

  此前也有迹象表明:银行业释放回暖信号。

  A股银行“新兵”江苏银行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61.69亿元,同比增长16.70%,净利润为56.10亿元,增长14.06%。

  而早在8月5日南京银行发布的业绩快报显示,上半年营业收入149.77亿元,同比增长37.21%,净利润43.62亿元,同比增长22.25%。

  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发布的业绩快报显示,上半年实现经营收入1127.63亿元,同比增长8.29%,其中非利息收入增长452.86亿元,同比增长20.49%,净利润352.31亿元,增长6.84%。

  然而资产质量仍是当前银行业尚未完全释放的最大压力,浦发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小幅上升。截至报告期末,按五级分类口径统计,浦发银行集团后三类不良贷款余额为403.36亿元,比2015年底增加52.8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65%,比2015年底上升0.09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准备金覆盖率为208.30%,比2015年底下降3.10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拨贷比)3.43%,比2015年底上升0.13个百分点。

  华夏银行同样面临不良“双升”的压力:截至2016年上半年末集团不良贷款余额181.4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4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6%,比上年末上升0.04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余额495.5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5.45亿元,关注贷款率4.26%,比上年末上升0.05个百分点。

  众所周知,中国银行业面对冬天,要过好三关,除了上述提及的质量关,还有加大转型和创新力度。

  华夏银行在半年报中称,2016上半年,华夏银行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各项经营措施才得以全面展开、扎实推进,取得积极成效。

  具体在产品创新上,该行一直以来坚持的ETC业务模式在2016年上半年取得了累计爆发的效果:2016年上半年,开办ETC业务分行达到15家,ETC签约客户突破100万户,比年初增长14.8%,ETC客户持有该行金融资产268亿元,比年初增长28%。

  此外, 2016年上半年华夏银行紧随政策部署,不断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重点项目储备已达78个,累计投放370亿元。与世界银行签署“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融资创新”转贷款项目协议,“碧水蓝天”产业基金实现投放26亿元。发起投向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30亿元。深化打造个人业务“同城通”品牌,京津冀协同卡累计发行74万张,比年初增加23万张。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相关阅读

全球“放水竞赛”已成囚徒困境

负利率政策还将通过汇率和国际资本流动渠道释放出来,“放水竞赛”已成囚徒困境。在逆全球化趋势及负利率政策预期影响下,各国竞争性货币政策会卷土重来,全球资产价格的波动会因此变得更加动荡。

汇改仍是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1994年汇率并轨,我国就确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让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既定的方向。2015年8月11日,优化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价机制,这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量价两难下的人民币保卫战

可以看出,外储的减少并不完全是外资望风而逃,而是外债的减少、藏汇于民和主权基金的使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债风险,提高了国家竞争力和社会福利。换句话说,与其让外汇储备趴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里不动,不如将储备货币换成投资性、生产性资产,以更好的提高...

打破贬值预期需要进一步汇改

为什么外汇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难以改变呢?从外汇市场基本面看人民币并不一定是贬值货币。然而在当前人民币定价规则下,人民币对美元期望值是贬值,这自然会增加外汇需求和减少外汇供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