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05日02:49 上海证券报

  健康险成资金追逐细分领域

  ⊙记者 卢晓平 ○编辑 陈羽

  

  资本总是有“新”追求。在对寿险、财产险、再保险、保险中介等传统保险领域挥金如土后,不赚钱的健康险成为当下投资热土。

  近日,由复星集团发起设立的复星联合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收到保监会正式批复,批准在广州市筹建。该公司成立后,将成为复星大健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市场上有5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分别是人保健康、平安健康、昆仑健康、和谐健康以及太保安联健康。加上“新锐”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公司,以及此前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方式参与健康险——如软件、医药等与大健康领域——相关的上市公司,欲在健康险市场“切分蛋糕”的不在少数。

  

  健康险快速增长

  如今,保险业一枝独秀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而健康险则是其中的领头羊。

  保监会数据显示,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上半年,我国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同比增长30.22%、41.27%、51.87%、89.37%。

  尽管增速明显,但健康险公司普遍处于亏损状态。即便如此,巨大的客观需求仍吸引着各路资金投身其中。保险学会会长姚庆海指出,2017年医疗保险缺口将达到401亿美元,到2020年时,该缺口将跃升至730亿美元。解决医疗保障不足亟须商业保险参与。

  政策红利下,国内健康险市场正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税优政策杠杆的撬动之下,中国健康保险将进入高速增长、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并逐步缩小与财险、寿险的差距。有专家预测,2020年健康险保费有望达到7000亿-10000亿元,成为与财险、寿险齐头并进的三大业务板块之一。

  

  掌握核心竞争力是根本

  一直以来,健康险一直被等同于保障型产品。许多公司的健康险原保险保费中,有相当比例都来自于理财型产品,出现保费“注水”现象。这不仅是因为险企热衷于销售理财型产品,也是为了回避医疗过程难以有效管控的风险。

  由于商业健康保险专业性强,与普通寿险业务在精算原理、风险控制、经营模式等方面有明显不同,要取得健康保险的发展,就必须遵循其经营特征和内在发展规律,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据统计,目前我国商业医疗保险有2300个产品,涵盖领域宽,但要满足各方需求尚需要不断创新。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只有相关产品与健康风险管理产业链充分融合,形成从治病到预防的人身健康管理闭环,才能改变目前不赚钱的尴尬局面。因此,健康险要健康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有核心竞争力——对内表现为管理水平和精算技术不断提升,对外是对医院的医疗费用开支能拥有更多话语权。否则,健康险公司要想盈利谈何容易。

责任编辑:陈永乐

相关阅读

跳出反垄断法看滴滴UBER合并

反垄断规制必须尽快回到以“效率目标”为核心的福利经济学分析框架,也只有效率目标才能在个案层面指导反垄断司法实践。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

过去我们获取人口红利的主要手段其实是借助了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从农村、农业这些生产率低的部门转向生产率高的城市和非农产业,这是一个重要贡献,未来如果还能继续保持下去,我们还可以得到经济增长的动能。

人口从农村进城有利产业升级

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农业向制造业流动,再从制造业向服务业流动。这个现代经济发展的结构变迁过程是技术创新的过程,产业升级的过程,也是人口城镇化的过程。

庄家炮制概念股陷阱 股民们要小心

在资本市场玩耍,必须得保证所有参与者能公平的看到出牌方,如果总有人偷看底牌,损害的是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