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01日22:00 华夏时报

  滴滴收购优步中国 柳青柳甄联手终止烧钱战?

  本报记者 卢晓 北京报道

  一个是滴滴出行总裁,一个是优步中国高级副总裁,柳青与柳甄两个竞争对手终于在8月1日宣布联手:滴滴出行与Uber全球在当天宣布达成战略协议。

  据悉,滴滴出行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因为一轮轮的烧钱补贴战,双方年度账单上的亏损数字正逐步增大,在网约车新政尘埃落定之后,两大C2C巨头合并是否会终止烧钱战?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一年半之前被滴滴吞并的快的如今已经销声匿迹,优步中国是否又会步其后尘?

  二柳联手

  同为柳家人,柳传志的女儿柳青选择了滴滴出行。而他的侄女柳甄却选择了竞争对手UBER中国。但现在,她们却要成为另一种形式的“一家人”。

  据悉,双方达成战略协议后, 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将相互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Uber全球将持有滴滴5.89%的股权,相当于17.7%的经济权益,优步中国的其余中国股东将获得合计2.3%的经济权益。滴滴也因此成为了唯一一家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共同投资的企业。同时,滴滴出行创始人兼董事长程维将加入Uber全球董事会。Uber创始人Travis Kalanick也将加入滴滴出行董事会。

  对此次合作,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 程维表示,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滴滴出行和Uber在中国这片创新的赛场上不断过招比拼,相互学习砥砺。与Uber的合作,将让整个移动出行行业走向更健康有序、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未来,优步中国将保持品牌和运营的独立性。滴滴出行将整合双方团队在管理和技术上的经验与专长,在用户资源、线上线下运营和营销推广等层面共享资源、协同发展。

  双方合并的消息首先流露于UBER方面。

  8月1日上午消息,外媒消息称,Uber CEO卡兰尼克今天在个人博客上宣布,意欲将Uber中国与滴滴出行合并。

  但值得注意的是,截止记者发稿,UBER中国一直没有发声。而中国优步高级副总裁柳甄此前则在微信朋友圈中表示,合并一事“纯属谣言,增长很快,我们很忙,无暇回复。”

  滴滴出行与Uber中国合并的传闻由来已久。

  此前早在七月下旬,彭博社曾报道称,Uber的投资者有意与滴滴签署合作协议,据知情人士透露投资者提出了将Uber中国并入滴滴,而Uber成为滴滴小股东这一方案。该消息刊出后不久,双方均对此进行了否定。

  是否步快的后尘?

  两大平台之间持续不断的烧钱补贴战争被指是促成此次合作的主因。

  就在今年6月,滴滴刚刚拿到包括蚂蚁金服等在内的45亿美元融资,再加上招商银行25亿美元银团贷款,中国人寿20亿人民币长期债权投资,滴滴新一轮融资高达73亿美元。而优步在6月初也宣布获得一笔35亿美元的股权融资,还计划首次通过杠杆贷款融资10亿至20亿美元。

  由于早期通过砸钱圈市场,双方的亏损状况也引发业内关注。有媒体报道称,Uber官方透露在中国一年亏损10亿美元;滴滴虽未公布数字,但有媒体粗略计算其2015年至少亏损100亿元。

  网约车新政的出台,显然给共享出行领域极大利好。

  7月28日,中国交通运输部等7部委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宣布网约车合法,这也是全球范围内第一部国家级的网约车法规。

  程维和柳青在公开信中也提到,“四年来,我们30多次被各地叫停,无数司机被扣车罚款,今天终于看到改革的曙光”。但联想到一年半之前的滴滴快的合并事件,滴滴出行收购UBER中国对共享出行领域竞争格局的影响显然深远。

  2015年2月14日,在经过多轮烧钱战后,滴滴快的宣布合并。但目前在市场上,用户已经鲜见快的,甚至这一品牌都已经逐渐被人遗忘,优步中国被滴滴收购后,是否会步快的后尘也值得思考。

  此外,还有业内观点质疑,滴滴出行收购UBER中国可能会涉及垄断。

  根据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中国IT研究中心(CNIT-Research)近日发布的《2016年Q1中国专车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一季度专车市场整体保持了高速增长。其中滴滴专车以85.3%的订单市场份额居行业之首,Uber、易到用车及神州专车则分别以7.8%、3.3%和2.9%位列二、三、四位。

  滴滴出行总裁柳青也介绍称,目前有超过一千五百万司机和三亿注册用户加入滴滴社群。

  滴滴出行与UBER中国合并对市场有何具体影响,本报记者 将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陈永乐

相关阅读

中国中产阶级的虚幻和焦虑

由于贫富差距过大,没有一种抢的心态,在社会竞争中,人和人的差距就会相当之大。这种普遍性的势能形成了一种社会压迫,并造成了一种全社会的焦虑,让所谓的中国中产阶级幻化成一个泡影。

互金发展需控制好试错成本

金融的进步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试错的过程,但由于金融业具有巨大的风险外溢效应,其试错成本更要严格把控。从互联网金融到Fintech,从大数据到区块链,伴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金融创新会日益加快,金融产品也会日趋复杂。

中产收入陷阱才是梗应该关注的

中产收入陷阱最令人担心的后果是,尽管国家整体经济在不断走高,但是却更多反映为高收入阶层的财富以及政府税费的增长。这其中的机理在于,高收入阶层不仅坐拥众多资源和收入渠道,更可以通过无税的资本利得,实现收入的不断增长。

隐藏在银联巨额罚单背后的真相

违规行为何如此猖獗?刷卡手续费低,收单企业正常经营很难盈利是根本原因。银联总裁时文朝曾指出,中国绝大多数问题都出在定价机制上,衍生出所有经济主体的行为扭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