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8日07:33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曹乘瑜

  自从2012年设立固定收益部门以来,民生加银便在行业内树立起了自己的固收口碑。2015年民生加银夺得第十二届“债券投资金牛基金公司”,2016年获得“固定收益投资金牛基金公司”称号。截至2015年底,其固收公募产品规模达到660亿元,同比增长90%。这其中杨林耘作为基金经理和团队负责人,功不可没。她认为,管理好一只固收团队,需要自己首先有过硬的投资能力,所谓“修身”才能“齐家”。在投资上,“看长”与“拐点判断”是获取业绩的两个重要方面。对于近年来愈演愈烈的信用风险,她认为,评价好信用利差、研究好产业和企业基本面是防范风险的两条途径。

民生加银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杨林耘民生加银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杨林耘

  杨林耘,北京大学金融学硕士,22年证券从业经历。现任固定收益部总监,以及民生加银信用双利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民生加银平稳增利定期开放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民生加银现金宝货币市场基金、民生加银平稳添利定期开放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民生加银新动力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民生加银增强收益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民生加银转债优选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民生加银新战略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和民生加银新收益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

  修身齐家的杨门女将

  截至2016年年中,民生加银固定收益部门团队达到12人,包括6名基金经理和6名研究人员,人均的创利和管理规模在业内名列前茅。杨林耘认为,管理一只固定收益团队,主要有四条原则:首先,是修身齐家。她要求自己必须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作为一个管理人员要有过硬的业务;其次,是鼓励团队。激发团队自然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鼓励能力大的人承担更多的工作;第三,制定目标。杨林耘认为,作为一个组织,必须有自己的目标和使命。董事会对公司有要求,公司对部门有要求,同样部门对每一个团队成员也有要求,因此每个年初,她要求团队成员自定规模、业绩和排名目标,甚至个人成长目标,以及健康和家庭目标,并定期检视和总结;第四,鼓励合作与学习。据悉,民生加银的固定收益部门会开列必读书目,并鼓励与同行进行交流,定期邀请优秀的专家进行培训讲座。

  作为基金经理,杨林耘确实没有辜负“修身齐家”的自我要求。2015年,她管理的民生加银增强收益基金就率先获得了“五年期开放式债券型持续优胜金牛基金”的奖项。她认为,投资是个不停学习、总结、实践、再总结、再学习的循环往复,所以学习能力很重要。从业十年的时间以来,她仍然保持着学习的动力和习惯。

  在投资上,她认为,要稍微看长一点,这是戒除短线贪婪和恐惧的好方法。此外,债券投资和别的投资一样——对于拐点的判断很重要。对于拐点应该保持警觉心,注重细节,提前发现基本面、政策面、资金面等多方面微妙的变化。例如,2014年年初开始的债券牛市,十年期的长债如十年金融债收益率已经到了5.8%的历史高点,同时资金最紧张的时候已经过去,到2014年春节过后,资金面宽松下来。这时政策面也有一些变化。企业营业状况下降,企业成本特别是资金成本蚕食了很大一部分利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呼声很大,所以民生加银的固收团队认为,之后降低基础利率的概率较大,当时应该是相对收益的高点,于是进行了长债配置,并在此后的两年里产生了很好的利润。

  双管齐下防范信用风险

  随着时间来到2016年,十年期金融债的收益率已经从5.8%已经下降到了3%,之后反弹到3.45%左右,即经历了从高到低又稍微回升的过程。杨林耘认为,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处在中位偏低的位置,这时应该更多关注收益率上行的风险。不过,她认为,随着收益率上行到一定时候,将显现一定的机会,如果经济增速不达预期或再度带来收益率下行的机会。

  在当前逐渐上升的信用风险下,对于如何投资债券市场尤其是信用债投资,杨林耘认为,必须在两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对信用利差的评估和定价,判断信用利差是否足够大,是否能够覆盖信用风险、保护投资。对于有可能违约的信用债,必须坚决回避和防范;其次,则是要对产业、行业和公司进行深入研究,防范其中的风险、挖掘其中的机会。据悉,在民生加银的固收团队,基金经理在做投资的同时也是高级研究员,会跟信用研究团队一起共同研究信用债,去互相印证以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和防范投资风险。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相关阅读

中国经济的五大体制成本

我们考虑成本,不单单要考虑生产成本,不单单是狭义的完备市场体制下的交易成本,更重要的是我们这种转型期国家伴随的体制成本,运行的制度成本,这个成本对我们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投资独撑经济大局稳中有忧

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将继续成为下半年稳增长主力。而民间投资能否摆脱持续下行困境而有所起色,关键要看基建投资力度是否足够大,是否能够重新唤起各方对经济前景预期。

急病旅客为何地面求医难?

备受舆论关注的旅客机上突发急病事件,或许更多折射出中产阶级的不安全感:终日忧虑的看病难延续到了自己的远距离出行,即便是选择了最贵的民航,哪怕坐在头等舱里,也不能放心,更无法像在家里拨打急救电话自己掌握生命。

中国经济失速的风险不大

随着“积极的财政政策就要真正积极”的精神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失速和硬着陆的风险较校但是不可否认,国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国内供给侧仍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仍不容乐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