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1日01:05 证券日报

  今日视点:短期内降准并不紧迫必要

  近来市场上弥漫着各种关于降准的讨论,甚至在上周传出7月8日降准的消息,并因此一度造成外汇市场的波动。

  从英国脱欧公投结束开始,市场就一边倒地认为宽松将成为全球央行货币政策的必然选择。当时,中国央行第一时间做出表示,“我们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维护金融稳定”。并且,这一事件及其演进也在相当大程度上持续拖延着美联储加息的脚步。英国央行本周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会议上将宣布降息也成为市场普遍的预判。

  可是,国内金融市场上似乎有一些与国际市场宽松基调不同的情节。进入7月份以来,中国央行在公开市场已连续5个交易日净回笼资金,累计净回笼量超过7000亿元。虽然央行持续进行资金回笼,但是银行间市场的资金利率价格稳中有降,这说明市场资金面依然宽松。

  7月5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二季度例会召开,会议指出,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最新动向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会议重申“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不错,央行确实灵活运用了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除了公开市场操作,还有MLF、SLF,货币流动性环境保持实质宽松的确定性很高。降准的流动性参考因素似乎并不充分。

  外汇因素也是可以促成降准的一个理由。同样受英国脱欧因素影响,理论上看人民币贬值预期转强,资金外流加速。但是数据上好像说不通,6月份外汇储备不降反升,创逾一年来最大月度涨幅,如果以SDR计价,外储数据则实现连续2个月回升。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结售汇、贬值预期、进出口结售汇率等中微观基本面并未跟随国际经济形势动荡而恶化,或也可表明境外投资者在增持人民币资产。从这一点看,中国央行有了更大的货币政策选择空间,降准也应该不是如何紧迫必要的措施。

  而且,从2015年以来央行已经连续实施六次降准,其政策效果明显逐次递减,货币创造与其流向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政策预期,继续降准能带来多大政策效力,值得掂量。

  此前,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华盛顿参加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中央银行政策研讨会时表示,中国央行的多目标货币政策框架,中国政府赋予央行的年度目标是维护价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大体平衡。多目标制必然会带来比单一目标更多潜在的挑战,需要做成本与收益的让渡和权衡。

  因而,真正降准与否,何时降准还需要智者与决策者更高层面更多角度的考量。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相关阅读

关于下半年楼市的七大预言

上半年一二线热点城市房价上升幅度出乎大家意料,从目前情况来看,多数热点城市房价已经有了比较大涨幅,下半年继续保持这种上升态势难度较大,但由于地价快速上升的支撑,这些热点城市房价下行空间不大,盘整后缓步上升是未来趋势。

英国工人阶级是怎么看退欧的

不管他们对移民有何担心,“支持英国退出的工人阶级认为,不管发生什么,大部分或全部收入损失都将由富人承担,特别是受到千夫所指的伦敦金融城银行家。”

全球恐怖主义2.0是如何诞生的

要打击恐怖主义只能从根部入手,打击其形成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只有稳定的社会、完善的治理和健康运行的国家才能给人民提供免于“恐怖主义”滋扰的生活。

千万别再说统计局GDP数据造假了

此次修订后,GDP核算仍然存在遗漏之处。我们认为,尽管中国的部分统计指标例如固定资产投资存在被高估的可能,但中国GDP总量被夸大的可能性不大。相反,当前的GDP核算仍然存在遗漏之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