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08日05:52 金融时报

  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扎实推进银行业国际化

  <作者>=记者 李岚

  本报北京7月7日讯 记者李岚报道 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今天出席“2016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时表示,当前,中国银行业发展环境正在发生剧烈变化,银行经营压力日益严峻。但未来5年仍将是银行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应正视新形势下银行业国际化发展差距,并从四个方面着力转型突破。

  田国立认为,当前,应正视新形势下银行业国际化发展的两个差距:一是海外服务能力的差距。中资银行海外金融服务仍以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为主,虽然设有众多非商业银行子公司,但国际化竞争能力偏弱,尚没有一家机构迈入国际顶级投行和保险公司之列。二是全球化管理能力的差距。中资银行的海外业务发展虽然较快,但也已出现了一些“成长的烦恼”。例如:海外资产利润率偏低,资本和资金来源过度依赖于本土集团,零售业务一直难以取得突破,有的银行在监管合规领域面临较大挑战等。

  对此,田国立提出了未来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转型应突破的四个着力点:

  一是服务国家战略,适应大国崛起的跨境金融需求。中国银行业要主动担当历史责任,助推发展中大国在全球的崛起,稳步推进机构的国际化、业务的国际化以及人员的国际化,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是坚持差异化发展,形成国际化发展梯队。中国银行业要实现国际化发展的跨越,并不意味着所有银行都要“走出去”,而是要坚持差异化发展和特色经营之路,避免过度竞争、付出新的转型成本。我国银行业应在坚持市场化选择与政策引导共同作用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国际化发展梯队:大型银行坚持综合化发展,在国际化程度和区域分布上适当有所区别;中小型银行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与大型银行互相支持,共同发展。

  三是理性安排推进节奏,保证国际化业务稳健发展。从发达国家银行业的经验来看,国际化发展会出现周期化波动,与本土发展存在明显的互溢效应,可能会对银行经营形成重大冲击。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应充分评估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自身实力等因素,理性安排推进节奏,走稳健发展之路。

  四是加强能力建设,全方位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我国银行业要“走出去”,并且“立得住”,成为境外市场的主流银行,甚至成为国际同业效仿的标杆银行,自身能力建设非常重要。其中,综合服务能力是基础,风险控制能力是保障,运营管理能力是关键。

责任编辑:陈永乐

相关阅读

关于下半年楼市的七大预言

上半年一二线热点城市房价上升幅度出乎大家意料,从目前情况来看,多数热点城市房价已经有了比较大涨幅,下半年继续保持这种上升态势难度较大,但由于地价快速上升的支撑,这些热点城市房价下行空间不大,盘整后缓步上升是未来趋势。

英国工人阶级是怎么看退欧的

不管他们对移民有何担心,“支持英国退出的工人阶级认为,不管发生什么,大部分或全部收入损失都将由富人承担,特别是受到千夫所指的伦敦金融城银行家。”

全球恐怖主义2.0是如何诞生的

要打击恐怖主义只能从根部入手,打击其形成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只有稳定的社会、完善的治理和健康运行的国家才能给人民提供免于“恐怖主义”滋扰的生活。

千万别再说统计局GDP数据造假了

此次修订后,GDP核算仍然存在遗漏之处。我们认为,尽管中国的部分统计指标例如固定资产投资存在被高估的可能,但中国GDP总量被夸大的可能性不大。相反,当前的GDP核算仍然存在遗漏之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