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18日01:45 证券时报

  作者:陈嘉禾

  【明远之道】

  香港市场的低迷并不完全是基本面因素造成的,来自心理的因素更多。

  近半年来,香港股票市场一直屡创新低,估值之低让许多长期关注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感到不可思议。目前,恒生国企指数的市盈率(PE)和市净率(PB)估值分别只有6.5倍和0.77倍,恒生指数则分别为8.8倍和0.94倍,均位于多年以来的低点。

  是国际资本先知先觉,察觉到中国经济即将面临大问题,所以才抛弃香港市场的吗?目前持这种理论的人不少,但是他们忘记了,所谓的“经验丰富”的国际资本也并不万能。

  2006年到2007年上半年,国际资本并没有察觉到近在咫尺的次贷危机;2002年到2003年,它们也给当时的恒生国企指数以极端低廉估价(事后被证明是错误的)。所以,对当前的低估值简单给出“国际资本经验丰富,所以预知了中国经济问题”,是不恰当的。

  有没有可能国际资本确实不看好中国经济的未来?在港股估值逐渐下跌的同时,2016年前4个月外商直接投资(FDI)总计达到45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上升1.8%。其中来自美国的投资为20.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上升131%;来自英国的投资为9.4亿美元,同比上升77%。

  如果占据了国际舆论头条的英美资本,真的都觉得中国经济这么差,他们为什么还要增加FDI呢?

  伴随着港股市场的整体低估,在港上市的内地国企类股票也严重低估。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到,恒生国企指数的估值只有恒生指数的75%到80%,而仔细看一些个股,会发现凡是经营范围在内地的公司,估值都比经营范围在香港本地的、资质类似的公司估值要低得多。

  问题是,香港人均GDP已经和美国旗鼓相当,内地人均GDP水平只有美国的1/4到1/8(前者为购买力平价计算,后者为国际标准汇率计算),明显内地的发展潜力远大于香港。退一步说,即使内地经济真的要沉沦,那么严重依赖内地经济的香港经济难道能独善其身?

  我们要问,国际资本为什么要给香港本地企业更高的估值呢?在所有理性分析都很难解释港股、尤其是国企股的低估以后,我们必须转向另一个维度,即从资本的非理性着手分析。

  一直以来,香港作为国际资金的海外聚集地,汇聚了无数来自全球各地的资本。由于这些资本并不产生于香港,同时海外投资者或多或少对内地政治经济体制抱有怀疑的态度,因此在一些消极舆论的影响下,这些二级市场投资资金就比在本国投资更容易撤出。

  但是对于FDI来说,由于它们的目光更为长远,因此受市场情绪的影响也就相对较少,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FDI和二级市场的表现有所背离了。

  所以,说来说去,香港市场的低迷并不完全是基本面的因素造成的,而其中来自心理的因素更多。有多少基本面的因素能让恒生国企指数的价值在12个月里,从15000点左右下跌到最低7500点呢?聪明的价值投资者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作者系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责任编辑:1800139007 SF182

相关阅读

房地产是一个泡沫但现在不能破

基建投资不可持续,工业投资也在萎缩,唯一可以指望的就是房地产投资。我并不否认目前房地产是一个泡沫,但如果现在房地产出现重大问题,将对中国经济造成非常大的冲击。

企业部门杠杆率偏高需要警惕

尽管我们债务总体风险可控,但还是要客观理性分析,要重视企业部门杠杆率偏高的问题,也要关注金融机构表内和表外,传统金融业态和新型金融业务风险交叉传染的问题。

为什么说百度金融挖到宝了

如何把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和金融业结合起来,需要一个高手,这个高手既要懂得互联网,也要懂得金融运作的逻辑和模式,还要能够管理金融风险,从这一点来说,张旭阳是最佳人眩

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变化将翻天覆地

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结构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个理由是,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已经非常高,远超过我们的邻国越南等国家;第二个理由是,劳动力成本的改变和需求的改变会引发一系列的改变,我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