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26日06:17 21世纪经济报道

  在金融和地产的“盛宴”中民间资本难分一杯羹

  4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减速,累计同比增长率下降到5.2%,只相当于同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0.5%)的一半。这引发了人们对民间投资的更多关注,分析其减速的原因,并寻找促进民间投资的对策。例如,最近中金公司研究部的一份报告对民间投资进行了解析,其中揭示了制造业对于民间投资的重要性。

  制造业、房地产、基础设施这三大块投资是当前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根据2015年的数据,制造业投资占比为32.7%,房地产投资占比为23.0%,基础设施投资占比为18.4%。而在2015年的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占比高达44.7%,基础设施投资(缺乏相应数据,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投资替代)占比只有7.6%。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我们没有找到民间房地产投资的数据。根据其他数据来源估计,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的占比可能高于23%。

  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能够稳定在10%以上,主要是靠基础设施投资的拉动,1-4月的同比增长率为19%,高于去年全年的水平。但在政府主导、PPP模式助力的基础设施投资中,民间资本今年分得的蛋糕减少了,民间基础设施投资1-4月的同比增长率约为7%,远低于整体水平。与此同时,占民间投资近一半的制造业投资1-4月仅同比增长6%,相比去年进一步减速。民间资本有优势的制造业发展陷入困境,又在没有优势的基础设施领域被“挤出”,这就是民间投资减速的主要原因。

  民间资本在房地产领域遇到了与基础设施领域差不多的情况--一定程度上被“挤出”了。1-4月,民间制造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速都高于民间投资总体,这说明,同期民间房地产投资的增速应该低于总体增速的5.2%,而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率为7.2%。有媒体报道,数据显示,截至5月23日,按照总价来计算,最高的50宗地王里,27宗地被国企获得,42宗为上市公司获得。显然,在融资能力越来越明显地起决定作用的房地产业,民间资本变得越来越弱势。

  可能有人会认为,民间资本在基础设施领域被“挤出”,是因为准入问题。那么,相应地,促进民间投资的关键在于放宽准入,使民间资本有“门”可入。但我们认为,准入问题并非当前民间投资减速的主要原因。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但之前并未成为阻碍民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的因素,何况这些年一直在“开门”,例如鼓励民间资本参与PPP。而且,即使放宽准入,由于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经营风险大,并不适合大多数民间资本进入。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我们不能一说到民间资本就只想到那些大资本。对于大资本来说,放宽准入可能是迫切的问题,但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制造业稳步发展才能有更多机会。

  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制造业的发展前景很不明朗。这几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持续下降,今年一季度仅为5.5%。但人们似乎对此不以为意,甚至乐观地认为这是经济结构的改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减少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增加(其实第三产业中多数行业增加值的增速也不高)。也因如此,对于如何使制造业复苏,并没有太多具体的规划和行动,这突出地反映为制造业投资增速不断降低,进而影响了民间投资的增长。

  与制造业增加值低增长形成对比的是金融业增加值高增长,其去年全年的增长率为15.9%,今年一季度也有8.1%。这是依靠扩大融资规模稳增长思路的体现,不仅靠信贷高增长,还靠各种金融创新,因此,金融业迎来大发展。同时,扩大融资规模还有利于政府主导(容易获得融资)的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金融化的房地产业(收益率高),而制造业则很难从中受益,反而可能在资源竞争中处于劣势。依靠扩大融资规模稳增长,带来了一场金融、地产和基建的“盛宴”。大资本(包括一些国企)是这一场“盛宴”的主要分享者,而融资渠道少的大多数民间资本却难分一杯羹。

  因此,促进民间资本发展,关键在于改变扩大融资规模的思路,远见卓识地通过产业规划和落实为中国经济培育长期增长动力,包括支持制造业的长远发展。那样,民间资本自然就能从中发现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相关阅读

房地产开发商的房价操控术

中国当今排名前十的房地产开发商,无一不是周期游戏的高手。在经济低迷和宏观调控时期,他们大胆从政府手中低价吸纳土地,形成财务上的高杠杆性,而在经济复苏及货币宽松时期,则快速出售,积累现金,等待下一轮紧缩周期的到来。

学徒制能帮中国完成产业升级吗

德国近一半的高中生从16岁起就被分流到职业教育领域,有40%的德国年轻人成为学徒。如果能被戴姆勒,博世或是宝马这样的企业选中所学徒,可以成为一件毕生值得骄傲的事情。

台湾还配列入亚洲四小龙吗?

中国台湾经济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排名在亚洲四小龙中垫底,引以为傲的电子产业发展前景危机重重。当年诺基亚被苹果手机击败,导致芬兰经济大退步的悲剧,难道又要在台湾重演么?

银行如何面对员工离职潮

应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与本行发展相匹配的薪酬增长机制,以业绩论英雄,凭数字说话,多劳多得,增强薪酬水平的市场竞争力。推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市场化激励模式,以市场化的薪酬吸引人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