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25日01:35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曾剑

  任谁也没能想到,中能电气(300062,收盘价20.80元)当初信心满满的一场并购,最终仅沦为资本市场上的一个谈资。5月24日,中能电气收盘后发布资产出售预案,公司宣布以2.99亿元出售持有的金宏威51%股权。而这距离上市公司将这部分股权揽入怀中仅半年多的时间,出售价格与公司当初买入价完全一致。

  每经投资宝(微信公众号:mjtzb2)注意到,中能电气之所以做出如此举动,源于金宏威在1月份遭重要客户市场禁入,面临业绩大幅下滑的风险。这场并购也由此失去了意义。

  以买入价2.99亿元“退货”

   据中能电气公告所述,公司拟将持有的金宏威51%股权,转让给自然人王桂兰。截至2015年12月31日,金宏威母公司账面净资产为4.41亿元。经资产基础法评估,其股东全部权益的评估值为5.58亿元,增值率为26.60%。在评估值的基础上,经交易各方协商确定,金宏威51%股权作价2.99亿元。

  资料显示,股权受让方王桂兰直接持有金宏威32.0142%的股权,现担任金宏威董事长、总经理。其将以现金方式支付股权受让款。

  事实上,王桂兰正是中能电气当初并购金宏威51%股权的主要交易对手。

  回顾历史,2015年9月1日,中能电气发布重大资产购买报告书,公司拟现金收购王桂兰、五岳嘉源、睿石成长和飞腾投资合计持有的金宏威51%股权。当时,金宏威的资产较为少见地采用了资产基础法评估,最终评估值为5.14亿元,较所有者权益4.19亿元增值率仅为22.68%。在A股并购动辄几倍增值率的情况下,这样的评估增值率显得十分低廉。经交易各方协商确定,金宏威51%股权作价2.99亿元。

  有意思的是,在中能电气之前,金宏威还曾欲委身赛为智能(300044)从而登陆A股市场,但最终失败。当时,金宏威的评估值高达9.9亿元,短短1年半时间便已经折损五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中能电气针对金宏威股权的并购属于典型的“抄底”行为。

  2015年10月份,上述收购全部完成,中能电气对金宏威合并报表。然而,仅仅半年后,公司便将金宏威退给了王桂兰。

  并购反成业绩包袱

   对于交易的目的,中能电气表示,交易旨在实现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结构优化,剥离盈利能力和市场前景均不佳的业务和资产,减轻上市公司的经营负担。

  每经投资宝(微信公众号:mjtzb2)注意到,在完成对金宏威51%股权收购后不久,中能电气在2015年11月末曾停牌筹划揽入金宏威剩余49%股权。此后,上市公司一度披露重组方案。

  不过,期间,金宏威遭媒体曝光,该公司重要客户南方电网对其实施市场禁入5年。由于南方电网为金宏威的重要客户之一,2013年度、2014年度,金宏威来自南方电网系统的收入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32.61%和38.25%。在此情况下,为规避风险,中能电气最终在今年1月26日宣布放弃收购金宏威剩余股权。

  更为悲催的是,由于在收购金宏威51%股权合并报表预计形成商誉3865万元,金宏威被南方电网市场禁入,导致中能电气不得不对上述商誉进行减值测试。中能电气最终计提了1414.32万元减值准备,这直接导致上市公司去年业绩同比大幅下滑。

  需要指出的是,从最初的收购价格来看,中能电气似乎捡到了“便宜”。但实际上,中能电气也承担了很大的风险。根据交易方案,交易不存在业绩承诺及补偿的约定。这与同赛为智能重组时,金宏威股东做出丰厚的业绩承诺形成鲜明对比。当时,金宏威股东承诺,该公司2014年~2016年承诺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7800万元、9000万元和1亿元。

  资料显示,2014年度,金宏威净利润为5188.55万元。不仅相比2013年度的6153.37万元有所下降,更与此前承诺的7800万元相去甚远。据中能电气2015年报显示,金宏威2015年的净利润只有3957.11万元。

  正是由于缺少业绩补偿协议,中能电气最终只能自己为金宏威的业绩黑天鹅买单。

责任编辑:陈悠然 SF104

相关阅读

房地产开发商的房价操控术

中国当今排名前十的房地产开发商,无一不是周期游戏的高手。在经济低迷和宏观调控时期,他们大胆从政府手中低价吸纳土地,形成财务上的高杠杆性,而在经济复苏及货币宽松时期,则快速出售,积累现金,等待下一轮紧缩周期的到来。

学徒制能帮中国完成产业升级吗

德国近一半的高中生从16岁起就被分流到职业教育领域,有40%的德国年轻人成为学徒。如果能被戴姆勒,博世或是宝马这样的企业选中所学徒,可以成为一件毕生值得骄傲的事情。

台湾还配列入亚洲四小龙吗?

中国台湾经济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排名在亚洲四小龙中垫底,引以为傲的电子产业发展前景危机重重。当年诺基亚被苹果手机击败,导致芬兰经济大退步的悲剧,难道又要在台湾重演么?

银行如何面对员工离职潮

应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与本行发展相匹配的薪酬增长机制,以业绩论英雄,凭数字说话,多劳多得,增强薪酬水平的市场竞争力。推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市场化激励模式,以市场化的薪酬吸引人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