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18日06:57 21世纪经济报道

  韩春雨只是一个“异数”

  

  林铉

  日前,由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副教授作为通讯作者的研究论文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引起了国内外生物学界的广泛关注,有专家评论,尽管他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尚处于初期阶段,但其潜力有望超过近来被看作诺贝尔奖热门的美国CRISPR-Cas9技术。

  这一项成就在中国来之不易,因为他就职于河北科技大学(非“985”非“211”),科研条件与科研经费比大部分名牌大学差很多,不管在学校还是在业内,他都没有显赫的职位和头衔,他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研究者。此外,在过去的十年间为了研究,他没有发表论文,也不想为评职称和申报基金花费时间,至今仍然是副教授职称。他就是在简陋的实验室,没有人看好的情况下,用极少的经费做出了不亚于世界一流的麻省理工、哈佛、斯坦福的研究成果。

  长期以来,中国虽然不断加大教育与科研的投入,但是一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既没有诺贝尔奖级别的重大发明或科学发现,在工业领域的创新也非常缓慢。现在,中国国内每年培养的工程师的数量,相当于美国、欧洲、日本、印度培养出来的工程师的总数。但为什么人才数量上遥遥领先于美国和欧盟,却迟迟不能诞生与之相匹配的重大成就?这是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到临终前也没有得到答案的“钱学森之问”。

  改革开放后,中国曾想通过“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带动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但是,这一战略并不成功,相反,对中国本土企业的科技创新造成“挤出”效应,到目前中国在汽车、芯片等领域都步履蹒跚。尽管依靠资本的力量进行并购可能有助于获得新的技术,但是西方在关键技术领域都对中国企业关闭了大门。

  中国制造业依靠成本优势获得很多国际市场份额,在普通的制造业领域与世界前沿差距在缩小。但是在这个时候,中国成本优势开始丧失,尤其是近几年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后,国际产业资本开始转移。而竞争对手对中国的技术封锁也就更加严重,中国很难引进所谓的核心技术。因此,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得不依靠创新效率,通过技术进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这种转型升级的困局导致了创新焦虑。整个国家希望一夜之间出现更多的技术创新接替传统依靠投资发展的旧模式,后者的发展动力已经枯竭,并越来越依靠更多的投入才能有产出。但是,创新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辛苦工作,不可能用钱随时交易,创新需要“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心与坚持。

  事实上,当下的社会环境并不利于各类人才投身于孤独的研究工作。首先,工作环境不利于专心研究。每个人都有现实的利益,像韩春雨教授这样痴迷于研究属于个人追求,他放弃对各种制度考核、个人职位以及申请研究经费的关注。但是一般人都要应付这些制度与个人利益的问题,从而让人难以专心与安心做研究。其次,整个社会通胀水平上升,住房医疗教育等支出膨胀,而在市场上从事各种投机反而能获得更多收益,这种社会环境迫使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会做出各种短期的选择,以免落后大多数人后面。

  这种浮躁甚至是梦想一夜暴富的社会环境与心态,让那些以低收入并且冒着可能不会成功的风险,做基础研究的工作者变成了非理性的傻子。也就是说,如果中国无法抑制资产与物价不断上升带来的浮躁,如果不改变以行政考核代替专业管理的科研制度,中国大部分科研人才可能都无法专心工作,韩春雨只是一个“异数”,不具有普遍意义。

  近日同样被屡屡提及的是华为,这个以前极为低调的民营企业,现在成了通讯行业的全球老大,并向苹果输出专利。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接受采访时提醒,“泡沫经济对中国是一个摧毁,我们一定要踏踏实实搞科研。一个基础理论变成大产业,要经历几十年的功夫,我们要有战略耐性。要尊重科学家,有一些人踏踏实实做研究。如果学术研究泡沫化,中国未来高科技很难有前途。不要泡沫化,不要着急”。

  但是,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资产泡沫现象依然存在,科研制度改革进展缓慢,维持经济增长的焦虑已经让创新成为全民运动,如何给科技人才一个踏踏实实的研究环境,政府能否具有战略耐性,可能是决定中国创新水平的关键因素。(编辑 张立伟)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相关阅读

йûмתĿռ

йĺ۾ߣ̫ܷתʽı仯һûڶûҪûһɹйáת䡱ܵ

ϣ

Ȩʿô

δҹ߽ص㣺һǽעػ߶Ŀƽ⡣ҹʻԻߵĸЧӦǽڴ¹߽һǿߵ

˭Ҹ˰

ͽǴô۸ɵɵֲ塣ʵʿ˵Ĺֵûдﵽй˾ʲ100%Ǿ飬Ǿǽǡشģ鲻Ҫո

ȡԤǷزĸͻƿ

ӹԣȡԤʵϾҪͿ̵IJܸˣ̷õءŵĶܣٽزҵԻع顣Ƕ˿̵ġҡ𿪷̵Ŀ־塣ֿ־岻عȵǺͷŴ󣬳ǿ̾Ӱطߵ򲢲ʵ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