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16日19:01 国际金融报

  今年5月2日,是首批27家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机构期满续牌的日子,但延迟了近两周,这些机构仍未收到续牌通知。

  5月16日,央行支付司副司长樊爽文向凤凰财经透露,首批支付牌照的续展工作正在抓紧进行,本周还出不来。出结果的具体时间不定,但也不会太久。这就意味着,包括支付宝、财付通、银联商务、易宝支付等在内的这27家支付机构已经“无证经营”两周了。

  第三方支付已经发展多年,随着近期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的开展,第三方支付也被列入其中。可以预见的是,在整治与加强监管的背景下,未来支付行业或将出现一轮退出、并购潮,并完成牌照资源的优化配置。

  5月13日,由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和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联合发布的《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6)》显示,未来,第三方支付发展将呈现两大趋势:主体协同化和账户同一化。报告指出,目前,各种第三方支付机构、金融机构、运营商、互联网平台上的账户种类繁多,降低了支付体系的运行效率。随着第三方支付产业的发展、各参与行业壁垒的消除、参与主体之间协同共赢局面的形成,第三方支付和其他各类型账户将呈现简单化、同一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可能会先出现在单一机构内部,进而发展到一个行业内账户的同一,逐渐扩散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最终有可能实现单一个人的账户惟一化。

  5月续牌期限已到

  记者了解到,央行在2011年5月发放了首批27家第三方支付牌照,有效期为5年,也就是说首批牌照将于今年5月到期。

  据媒体报道,由于牌照尚未明确续展,有一些支付机构面临一定的空窗尴尬,部分银行不敢跟支付机构签订下一步的协议,只有支付牌照续展成功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合作。支付宝相关人士也透露,所有机构材料已经交上去了,只是监管层还没有走完程序。甚至也有业内人士预计,下周可能就要出结果了。而快钱相关人士也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目前还未收到续牌通知。

  事实上,央行于2010年6月公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从事支付业务需要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也称《支付业务许可证》。根据业务类型分为银行卡收单、网络支付和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三大类,其中网络支付又细分为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数字电视支付和固定电话支付。此后,2011年5月至今,央行先后发放8批270张支付牌照。

  市场普遍认为,随着第三方支付机构问题的暴露,牌照收紧将是大势所趋。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牌照何时展期,而在于行业机构原有的灰色产业链能否被打破,机构企业自查自清后,能否顺利合规发展。

  对于牌照最终能否续发,有第三方支付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首批第三方支付机构相对而言运营情况较好,续牌的可能性大,但是对于第二批或者第三批支付机构,则不排除吊销牌照的可能。“真正在做业务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拿到牌照的问题不大,最多就是允许经营的内容进行稍调,比如若预付费卡做得不好,可能这方面的业务不让做。有一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拿到牌照之后几乎没有从事第三方支付的工作,只是为了牌照而申请,则这种机构续牌的可能性很小。”

  此外,上述报告指出,移动支付、行业应用和农村支付将是银行卡市场重点竞争领域。其中,移动支付市场将出现竞争新格局。2015年12月12日,银联联合20多家商业银行推出“云闪付”移动支付品牌。此后,陆续推出Apple Pay、Samsung Pay等支付产品。不同于目前国内一些非金融支付机构主推的二维码支付,这种基于NFC、HCE和Token技术的支付方式较为安全。庞大的苹果手机用户群、不断完善的非接受理环境将大大加快NFC手机支付的推广速度。报告称,这种支付模式的快速扩张又会吸引更多国内手机厂商支持NFC,长期影响NFC手机支付发展的终端瓶颈将得到有效解决。

  拓展线下消费场景

  记者注意到,经过5年多的发展,支付行业已由单一的业务形态,向综合多元化的形态转变。诸如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大型支付机构,均在行业积累较深,在已有的支付业务上,纷纷开始将多样化的金融服务融入消费场景中。

  在行业人士看来,目前,支付牌照最有价值的3块牌照分别是移动支付、线下收单和互联网支付。因此,这三项资质少掉一个,对持牌机构都是很大打击。拿线下收单牌照来说,当前在各类支付方式中,刷卡收单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从业务方面看,上述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都已进入“支付+”时代,将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叠加到消费场景中。以传统支付巨头支付宝为例,其背后的蚂蚁金服以支付宝为基础,将金融服务注入线下场景,建立起一个包含支付宝、蚂蚁聚宝、芝麻信用、蚂蚁小贷等在内的全业务布局的互联网金融帝国。而腾讯依托微信在移动端的庞大流量平台,在支付、理财等业务上大举发力。

  也有支付巨头开始“觊觎”体量更为庞大的线下场景。比如,2014年底,万达与快钱的战略并购完成后,快钱也已形成了集成支付、理财、信用支付、增值服务在内的综合化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如今,快钱与万达结合后的路线已经很明确,万达覆盖的商业广场今年将达到1600家,快钱与万达就是将这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与线下消费场景相结合,把金融服务提供给线下百亿人次的消费流量之中。

  此外,翼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巨头,将支付业务作为企业转型互联网金融的“跳板”。资料显示,此前,翼支付在四川乐山首创了“天翼+支付”的发展模式,将翼支付的消费场景搬到电信营业厅;此外,推出“红包卡”套餐,把电信消费优惠从返话费的形式转换成返翼支付红包,红包资金存于翼支付账户内用于消费等。

  本报此前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包括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大运营商(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在内持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一年的交易规模逾20万亿。除了BAT巨头,有些企业虽然自己申请牌照未果,但通过收购第三方支付机构曲线拿到牌照,获得支付许可,比如小米公司曾经试图申请第三方牌照,但最终未能入选央行第八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发放名单。为此,小米最终通过收购捷付睿通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

  监管将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市场快速发展。央行数据显示,第三方支付方面,2015年非银行支付机构累计发生网络支付业务821.45亿笔,金额49.4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9.51%和100.16%。

  不过,快速发展的背后,第三方支付市场各类风险事件也不断涌现,POS机滥发、虚假商户、资金二清等问题屡见不鲜。在业内人士看来,对支付机构进行有效的分类监管是大势所趋。今后,业务不规范、管理薄弱的支付机构发展会更加艰难,甚至退出市场,这将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除了牌照收紧,第三方支付行业已遭遇多轮监管风暴。随着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的开展,第三方支付也被列入其中。仅支付领域,包括《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行业风险信息共享管理办法(暂行)》、《支付结算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奖励办法》、《非银行支付机构自律管理评价办法》、《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关于信用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非银行支付机构分类评级管理办法》等与之密切相关的规定都在今年4月密集发布。其中,分类评级是当前支付机构较为敏感的信息。根据相关办法要求,支付机构将被划分为5类11级,实行差异化和针对性监管。如果多次出现D、E类评级,将被暂停支付业务,直至注销牌照。

  据悉,支付机构的分类评级指标,包括监管指标和自律管理指标。监管指标,包括客户备付金管理、合规与风险防控、客户权益保护、系统安全性、反洗钱措施、持续发展能力六项。而自律管理指标则由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制定并上报央行。

  在这种大背景下,前期风险暴露较大,尤其是备付金管理存在重大问题的机构续展,或将被拒之门外。

  此前,央行也已加大了客户备付金专项整治和执法力度,查处和纠正挪用、占用客户备付金情况以及备付金银行账户管理不规范、客户备付金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足等问题。今年3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银行卡收单外包业务抽查情况的通报》对违规机构采取罚款、市场退出等严惩措施,对严重违规机构实施重点监管。

责任编辑:秦婷 SF165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йҪصĵ

ΪйҪصĵǡ֤Ͷгȶ͡žΣṹھЭƽͬʱҲòĿѡأȡᡣ

ά

ǰAɸĸҪìʲô

йתȱֱʵֲ֧ǵǰAɸĸҪìܣӿȷעƸĸ·ͼʱڸĸսϣҪַʱгԹĸ֧֣עҪĻʩ裬ҲDZСͶߴʩǰᡣ

DzǺͶѡ

ڰôڼѾأҵʲծҵʵʩϸŴծİҵٸIJѹҵΣֱ٣ͥĿǰծˣƽÿͥҪÿµ20%룬Գÿծ

˭вԪĩտ񻶵ĵ

вԪܹĩտ񻶣гͶĽʵƶȽϴ©¡AɵгǷͶġͶʡĻˣвԪûݡĩ֡ûгɡɡǵıһĻҲͲΪ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