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欧洲行

2014年07月07日 10:39  财经国家周刊  收藏本文     

  6月17日下午,伦敦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府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圆桌对话--在中国总理访英期间,安排一场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总裁拉加德[微博]、世界银行[微博]行长金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古里亚及金融稳定委员会主席卡尼等国际经济金融机构负责人共同出席的"中英全球经济圆桌会"。

  "会议范围非常小,中英双方都奉行低调原则。"一位中方随行人员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但会议非常重要。"

  "此次圆桌会可以说开创了中英总理年度会晤双边与多边结合的新形式以及中国与世界主要金融和经济机构对话的新机制,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全球影响力的提升。"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撰文介绍,会议深入探讨了国际经济增长前景、鼓励私营部门投资、加强金融和税收监管等问题。李克强总理发言中关于促进包容性发展、推进结构性改革、推动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有机衔接等观点得到与会者一致赞同。

  在李克强6月16?21日对英国和希腊的出访期间,中英实现了金融合作的两大突破:确立建行为亚洲以外首家人民币清算行在伦敦开展业务;启动人民币与英镑直接交易。另外,包括中、农、工、建、国开行和进出口银行在内的6家国有大行先后与英国和希腊的相关部门签署了多项金融方面合作协议。

  "力推金融合作先行。"李克强在中英工商界晚宴致辞时说。

  金融先行

  6月18日,央行公告,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与英格兰银行备忘录》相关内容,中国央行决定授权中国建设银行(伦敦)有限公司担任伦敦人民币业务清算行。随后又宣布,自19日起银行间外汇市场完善人民币对英镑的交易方式,发展人民币对英镑直接交易。

  当天,作为银行间外汇市场首批人民币对英镑直接交易做市商,中行成功与渣打银行[微博](中国)完成银行间首笔人民币对英镑直接交易。

  人民币与英镑这一主要货币的直接交易,标志着人民币直接交易的版图再次扩大。正如李克强在中英金融论坛上所说,这将有助于减少双方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推动中英双边贸易投资更好发展,促进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同时,在两国政府发布的联合声明中还提到,英方监管机构欢迎中资银行在英开设从事批发业务的分行和中资机构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发行人民币计价产品。

  此次总理欧洲行中,随行的6家国有银行行长也活跃在英国和希腊的各大签单仪式上。

  6月17日,中行董事长田国立、农行董事长蒋超良分别与伦敦证券交易集团董事长高博深签署了双方的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此外,中行田国立还与捷豹路虎集团首席执行官拉尔夫斯佩思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在希腊,工行签下了三个价值分别为9亿欧元、4.6亿美元和2亿美元的项目;国开行签下总价值约23亿欧元的合作项目;进出口银行也在希腊达成了两项航运领域的商业合作项目,总价值约为4.6亿美元。

  国开行行长郑之杰在英国与伦敦金融城政府(TheCityUK)签署全面合作备忘录;与莱斯银行签署框架协议以寻求基础设施领域投资机会;就英国贷款支持中国企业参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人民币扩围

  伦敦是七国集团中首个与中国政府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城市。

  从货币互换到直接交易,再加上人民币清算行体系,中英之间已经形成一套围绕人民币的系统性金融合作框架。

  两年前,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Osborne)就提出,要将伦敦打造成人民币交易中心和中国投资进入欧洲的中转站。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与英格兰银行签署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200亿英镑)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此前,伦敦还获得了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RQFII)资格。

  "近年来央行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货币互换,这是为了人民币国际化,改革正一步步前行。"一位国务院参事曾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而货币互换的未来是直接交易。

  2012年6月至今,人民币已先后对日元、新西兰元、澳大利亚元直接交易。而在2013年10月22日,中国与新加坡政府发表声明说,将开展人民币对新加坡元的直接交易;2014年2月,韩国副财长表示政府将支持实现韩元和人民币直接交易。

  2013年10月,中国央行与欧洲央行签署了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的中欧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分析人士认为,未来欧元加入人民币直接交易的日子也不远了。

  伴随货币互换和直接交易,央行也在积极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特别是亚洲以外地区。

  作为全球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金融中心之一,伦敦历来就是货币国际化推广和使用的兵家必争之地。

  英国央行行长马克·卡尔尼(MarkCarney)在一份声明中说,建行拿下欧洲境内第一家人民币清算银行,是人民币迈向大规模跨境使用的又一里程碑,把英国企业选择人民币进行结算和支付变成了可能。

  6月19日,中国央行宣布,授权中国银行法兰克福分行担任法兰克福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至此,人民币清算行网络已经延伸到香港、新加坡、伦敦、法兰克福等全球主要离岸市场,且据报道东京、悉尼等地亦有意设立跨境人民币清算中心。

  同一天,彭博通讯社报道,加拿大财政部长乔·奥利佛(JoeOliver)表示,加拿大已经跟中国政府就在北美设立一个人民币交易中心的事宜进行了会谈。加拿大希望拔得北美地区头筹。

  6月26日,央行发布公告说,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金融合作分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在上海市举行,中俄谈论了继续推动双边本币结算、积极拓展利用本币开展项目融资和贸易融资合作,以及在银行卡、保险及金融监管领域合作等议题。

  据外媒报道,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导致俄罗斯喊出了"去美元化"口号,俄罗斯企业正与中国客户讨论用人民币订立长期合同的事宜。

  伴随人民币在亚洲以外国家的推广,人民币角色正悄然嬗变。

  角色嬗变

  从支付货币向储备货币的演变,对于人民币而言,是一个交互进行的过程。

  首先,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货币的使用量正迅速增长。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6月26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5月份人民币作为全球支付货币的排名保持在第七位,在所有转账支付中的占有率从1.43%上升至1.47%,而2013年1月仅0.6%。

  同时,人民币已成为其他地区与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区进行跨境支付的第二大常用货币,5月份的占比已达到12%,同比增长了36%。人民币在美国的使用率也有所增长,2014年4月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人民币支付价值同比增长了327%。

  投资使用的人民币也在加速推广。上海和深圳证交所分别于3月和4月放宽了QFII和RQFII证券投资范围以及持股比例。6月20日,央行宣布,RQFII试点进一步拓展到法国,投资额度为800亿元人民币。截至5月底,全球已有78家境外机构获批RQFII资格。

  在李克强访英期间的6月17日,伦敦诞生首只人民币计价的"绿色债券",由世界银行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发行,为人民币投资增添了一个重要的资产类别。

  此外,刚拿到伦敦清算行资格的建行计划2014年以总行名义在伦敦发行25亿元人民币普通债。

  虽然跨境贸易结算和发行离岸债券主要作用还是便利国际贸易中的"交易货币"问题,与真正的"金融货币"和"储备货币"仍然相距甚远,但眼下,人民币的储备属性的完善也初露端倪。

  4月10日,渣打银行在报告中指出,目前至少40个国家的央行持有人民币,还有更多国家央行正准备采取同样措施,包括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

  从支付货币向储备货币演变,正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必经之路,不过,在中国过往数年的政府文件中,对"人民币国际化"一词多规避使用,常见表述是"人民币跨境使用"。

  前述政府人士也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此次总理欧洲行实际上有意淡化"人民币国际化"概念,两国都未提及这个字眼。

  但外界注意到,2014年4月,这一敏感字眼出现在中国证监会[微博]在批准"沪港通"试点发布公告中,提到沪港通"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沪港直通车试点被认为是人民币资本项下跨境流动放开的一个决定性步伐。

  目前所呈现出的人民币走向国际,仍然停留在贸易层面,未来想要扩展到资本、储备货币层面,关键在于国内金融改革。

  "从长远来看,多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实现的可能性很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张春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人民币有潜力成为其中一员,但前提是,国内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必须跟上,这包括汇率的双向波动、人民币在资本项下的可兑换和跨境流动,以及利率市场化和银行业改革等。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同学撰文谈落马老虎徐才厚青年往事
  • 体育世界杯-德国7-1巴西进决赛 克洛泽破纪录
  • 娱乐李心洁原谅出轨老公 闭关七日阿弥陀佛
  • 财经6月份CPI今日公布:或上涨2.5%
  • 科技传百度研发无人自行车:自动避开障碍物
  • 博客给陈光标发世界首善证书的组织揭秘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女辅导员与在校男大学生隐婚 放弃留校
  • 朱宁:证监会举报奖励不该设上限
  • 沙黾农:拥有底部筹码者是股市大赢家
  • 冉学东:影子银行是利率改革失败案例
  • 叶檀:今世缘的病是积极不作为
  • 李光斗:谁是商业世界杯的赢家
  • 钮文新:金融倒爷带给中国金融大麻烦
  • 金岩石:A股未来三年必有牛市
  • 朱大鸣:房价难免天价茅台腰斩命运
  • 曹中铭:大量绩差公司将会被扫地出门
  • 冉学东:中国低端制造业转型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