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毕世鸿:密松重启要等条件成熟

2013年08月21日 01:36  第一财经日报 

  汪时锋

  长期研究东南亚问题的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毕世鸿认为,缅甸大选前重启密松项目的可能性不大。

  为进一步剖析密松事件,《第一财经日报》专门采访了毕世鸿。他对记者表示,尽管中缅经贸关系因为密松事件出现了一定的停滞,但这不等于在这段时间内中国是无所作为的。他建议,要加强与民众、媒体及各个阶层的沟通和交流,为中国投资创造政治、经济和舆论的有利条件。

  第一财经日报:你怎么看待密松被叫停的事件?

  毕世鸿:密松电站被叫停后,我们实际上做了一个研判,认为当前缅甸处于民主化中的民族主义狂热期,各方都希望利用这个时间表达自己的政治、经济的愿望。所以密松事件的发生,与这一时期缅甸国内的特点是密切相连的。

  我们也和西方的研究者说,搞民主在外面怎么喊口号都可以,但百姓回家若还是没饭吃、没电用是不行的,所以缅甸的运动需要接地气。

  当然,缅甸目前存在着夹杂自然资源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状况。但我相信他们在冷静思考后会发现在国内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技术的情况下,必须要引入外资来帮助缅甸的发展。

  日报:缅甸FDI近两年持续下降,为什么缅甸没有见到西方投资的增加?这是否意味着未来缅甸会再次转向中国投资?

  毕世鸿:现在有很多西方企业到缅甸来考察,但真正投资的并不多,这种现象叫做NATO(No Action Talk Only),西方在缅甸民主化后所允诺的投资确实存在口惠而实不至的问题。

  以往,中国投资在缅甸的外国投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在密松事件发生后,中国投资不敢再进入,西方投资又没有到位,这样缺乏投资的情况已经让缅甸政府高层和企业很着急。

  未来缅甸能否再次接纳中方投资,我觉得还是有一个博弈的过程。因为缅甸政府希望经济和社会向前发展,但是不排除缅甸政府以外的其他政党和政治势力拿中国投资说事,以此来向政府要挟,以达到政治目的。

  但我们也发现,密松事件后,缅甸政府之外的政治势力也认识到,如果继续在投资上发难,可能对政府和这些组织自身都有伤害,而且会在国际上留下缅甸反感一切外资的印象。比如说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我相信他们在取得一定的政治地位之后,会在经济问题上与缅甸政府达成更多的共识。因为缅甸目前的产业结构不适宜搞西方擅长的高科技产业,却非常适合承接中国的制造业转移。

  日报:从目前缅甸的形势来判断,你是否预期密松会重启?

  毕世鸿:从我们研究小组和缅甸方面交流所获取的信息来看,我们认为2015年大选之前缅甸谈密松重启可能性不大。

  今年昆明举办南博会的时候,我们就接待了缅甸88学运组织,这是缅甸国内有影响力的激进政治组织。当时他们就非常明确地提出来,由于民族、宗教和自然等因素,希望中方不要重启密松电站。但我们要注意,原来88组织是不愿意来中国谈的,但现在也开始逐渐和中国接触,而且这次只是提到密松不能去做,没有提其他电站不能做。所以我觉得,缅甸国内的舆论环境还会慢慢变化。作为中方的投资企业,可能在密松事情上不要太着急,否则条件不成熟可能达不到我们期待的效果。

  日报:日本在缅甸也有很大的投资,也遭遇过缅甸国内民众抗议,但日本的投资项目仍能延续,日方的哪些做法值得中方反思?

  毕世鸿:2012年年底日本和缅甸签署协议联合开发迪洛瓦经济特区,但征地过程中围绕土地和补偿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据我了解的情况,日本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派出驻缅大使在项目当地坐镇,一家一家地同缅甸居民去谈,现在大部分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所以,其他国家在扶持海外投资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另外,日本有一个贸易振兴机构,比日本外务省的人还多,在各地都有办事处,负责搜集当地第一手的资讯,并近乎无偿地给日本企业使用,但中国企业想获取政府信息可能很难做到无偿,而且信息恐怕不一定是第一手的。

  虽然投资是企业的行为,但政府在后方的支持非常重要。原来中国实施海外投资时习惯走上层路线,在缅甸也是如此。但密松之后,我个人建议,今后中国在进行海外投资时还是要接地气,要多做基层工作,而且对外援助的方向也需要一些调整,应该更为关注当地民生发展。

  日报:中缅之间很早就签署了《中缅两国政府关于鼓励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但中国投资在缅单方面被叫停造成了大量损失,为什么这一协定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毕世鸿:现在缅甸只是总统一纸命令叫停,但缺乏在议会详尽讨论的环节,在法律程序上存在问题。至于说中缅的保护投资协定,确实存在一个落实的问题,而且签订20多年后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执行,那是否应该考虑重新修订?像美国和日本在进入缅甸投资时,实际上都是以签订并落实相关投资协定作为实际投资的前导。

  日报:如何看待中缅经贸关系的未来?

  毕世鸿:我很赞成云南大地跨境民族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石安达提出的缅甸外交的钟摆理论,缅甸政策摆动的结果一定是指向中立。应该说,自缅甸独立以来中立就是缅甸外交的传统,虽然中国和缅甸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官方关系很好,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缅甸受西方制裁下的表现。现在缅甸开放了,西方纷纷向缅甸“示爱”,缅甸就会逐渐摆回原来的中立立场,这其实是中缅关系从不正常向正常状态转变的态势。但缅甸无论是谁上台,都会和各个大国搞好关系。外交是内政的衍生,中缅经贸出现了这么大的问题,实际上是缅甸国内政治内斗的反映,而并不是说中国什么都做错了。

  实际上民主也是一个妥协的过程。昂山素季经过了这么多年的磨练,也在逐渐学会妥协,包括缅甸其他的反政府势力也在学会妥协,以便获得各方的支持,所以缅甸内政今后会逐步向妥协、理性和正常化发展。

  现在中缅经贸关系出现了一定的停滞,但不等于在这段时间内是无所作为的。中国在缅投资项目要注重社会责任工作,要接地气,要创造政治、经济和舆论的有利条件,要与项目周边的群体结成利益共同体。在这个角度看,密松问题仍然是危中有机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河南公交车上持刀杀人案已致3死
  • 体育英超-曼城4-0 NBA-曝火箭签下实用干将
  • 娱乐刘晓庆声明公开去年结婚 先生将门之后
  • 财经中储粮窝案引质疑:国资委在哪检察院在哪
  • 科技中移动4G倒计时:全年417亿砸向建网
  • 博客朱镕基在中南海的十二年说过什么
  • 读书蒋经国为何启动台湾改革终结蒋家王朝
  • 教育27岁小伙两次退学三上大学为了啥
  • 沈建光:反思“四万亿”恐惧症
  • 赵伟:世界经济三大核心此消彼长
  • 安邦智库:宏观调控已明确转向稳增长
  • 张五常:打压楼市会导致泡沫吗
  • 齐格:做影视明星需要哪些代价
  • 叶檀:房价高了 温州解套了
  • 陈序:未来房地产调控底线看年底
  • 潘英丽:中国金融结构需要大调整
  • 陈季冰:中国企业家的历史性抉择
  • 金岩石:中国三个大众投资市场哪个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