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鄂尔多斯路在何方

2013年06月24日 04:01  金融时报 

  记者 杨洋

   “不行了”、“全都不行了”,6月18日,在鄂尔多斯某饭店内,面对记者的诸多问题,当地市民小张的回答简短而沮丧。

  “你看看这间饭店,还有人来吃饭吗?”小张回头看着只有一两桌客人的饭店大厅。

  为了吸引顾客,商家打出特价套餐、打折优惠的标语,不过效果并不明显。而就在一年多前,饭店的人气用小张的话说,“没到饭点,就已经客满”。

  出租车司机李师傅的收入也在大幅下降,“现在一天能赚两三百就不错了,而这只是过去一半的收入。”

  因“羊、煤、土、气”而著称的鄂尔多斯是我国资源型城市的极致缩影。资源让这座曾是内蒙古较为贫穷落后的城市,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成为人均GDP超越香港,位居全国第一的地方。然而好日子似乎总是很短暂,小张把“好日子”结束的时间定格在2011年9月份,他告诉记者,“放出去的钱,突然要不回来了,几乎一夜之间民间借贷链条就断了。”

  一位知情人告诉记者,在鄂尔多斯,几乎家家都参与民间借贷活动,因此,资金链条断裂后家家都是受害者。

  相关数据也在佐证这一点,2011年至2012年,鄂尔多斯市两级人民法院共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15600件,案件标的71.51亿元,涉案人数6000余万人。

  民间借贷恶果难吞

  6月19日上午9时许,位于鄂尔多斯杭锦南路的某大酒店一楼大堂内,七八位“客人”安静地围坐在一起。该酒店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是来讨债的,讨债的对象就是这家酒店的负责人。

  像这样的讨债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不过由于当地民间借贷链条环节众多,似乎已经注定钱很难要回来。小张告诉记者,在当地,我把钱借给你,你再借给他,他再借给她,根本不知道钱最终借给了谁,到了哪里。

  “人跑了,手机号码换了,钱不知道找谁要。”上述知情人告诉记者,放出去的30多万元到目前为止只要回14万元,其余20余万元估计是要不回来了。

  一些欠债人也在主动或被动地偿还着部分债务。三辆加长版林肯车悬挂着某商场开业广告从记者眼前驶过。李师傅告诉记者,现在街上跑的豪车少多了,以前100辆车中就有三四十辆是路虎车,很多路虎车都被卖了用来偿债。

  记者看到,在鄂尔多斯某二手车市场,一辆2011年产、原本价格在100余万元的路虎车,现在的售价只有50万元左右。“豪车变现快,所以卖的人也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

  因为放贷,部分人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鄂尔多斯放贷人中的50%以上为本地征地农民、拆迁户,财富实现快、数量大,很多人缺乏理财经验,缺乏风险意识,往往把大量的闲置资金投入到民间借贷之中。

  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危机发生后,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农民和拆迁户,部分农民和拆迁户拿到征地补偿款和拆迁款后,几乎全部用来放贷,没有房子和其他收入来源,生活十分困难。

  “只有等待,希望政府能解决。”很多民间借贷受害者将损失弥补的希望寄托于政府身上。

  在鄂尔多斯,几乎所有商业银行都在醒目的位置打出“抵制非法集资、共建社会和谐”、“珍惜一生血汗、远离非法集资”、“远离高利诱惑、切勿非法集资”等十分醒目的红色条幅。

  当地某商业银行负责人表示,鄂尔多斯市不良贷款近两年大幅反弹,由于风险的不断积聚,银行出于对风险把控的考虑,已经放缓了信贷资金的投放。

  然而一些民间借贷活动依然在小心翼翼地进行。“今年经济形势似乎缓和了些,停滞的民间借贷活动也有复活的迹象,但大家都比较小心。月息与过去比也不高,大概3分吧。”一位知情人告诉记者。

  民间借贷吹起的“房地产泡沫”

  有专家表示,鄂尔多斯的财富分配通过两个途径传递给更多人,拆迁补偿和民间借贷。不过由于缺乏可供投资的产业,富裕起来的人又将闲置的资金通过借贷或投资的方式,间接或直接地投入房地产市场。这也就导致房价不断上涨,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

  鄂尔多斯的房地产市场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这座城市的问题所在。2011年,鄂尔多斯预计新建住房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米,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近6万平方米的住宅推向市场。“房地产开发量远远超过正常需求。”某知情人断言。

  2010年因空置率过高而引发广泛关注的康巴什新城,更被诟病为“鬼城”、“房地产泡沫的缩影”。

  记者在康巴什所见:无论是气势恢宏的政府广场,还是设计精美、造型奇特的博物馆、大剧院、图书馆都无法吸引到人气。

  在东胜区中心位置的一处名为“华府世家”的楼盘处外,“诚信如金、如约交房”的大型广告牌引起记者的好奇。“眼下很多在建楼盘都交不了房。”一位附近的居民向记者解释。

  记者了解到,这个楼盘主力户型是500-1000平方米的平层大宅,2011年开盘时均价高达2.3万元/平方米,一期项目一抢而空。而如今单价降到1万元左右,但很少有人问津。

  在东胜区,多个主体结构已经完工的项目,工地大门紧闭,不见进一步施工的迹象。当地某房地产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90%以上的在建楼盘项目处于停工阶段,不能交房。

  “东胜区和康巴什新区住宅均价基本在四五千元/平方米,房价虽然降了,但仍然卖不出去。”小张告诉记者。

  “房地产开发企业似乎还有底气,所以除个别高档楼盘外,降价幅度并不大。”当地某房地产开发企业负责人也告诉记者。

  开发企业的底气或许来自于政府对于基建投资的热情,数据显示,32平方公里的康巴什新城,在2011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5.64亿元,其中房地产投资完成87.4亿元,同比增加1.6倍。但当前的居住人口尚不足6万人,平均一个人头上的固定资产投资竟然高达30余亿元。同时,几座规模宏大的运动场馆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李师傅告诉记者,那是2015年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场馆,政府就算再缺钱也会把场馆建起来的。

  路在何方?

  “钱要不回来怎么办”、“等政府解决”、“房子成了烂尾楼怎么办”、“等政府解决”,多位市民给出了出奇一致的答案。

  然而政府的日子并不好过。鄂尔多斯公布的1-5月份财政收支数据显示,财政总收入同比降低15.8%,公共财政收入同比降低10.5%。今年以来,鄂尔多斯财政收入均为负增长,增速在内蒙古垫底。

  虽然当地政府曾明确表示,到2014年末将2011年及以前所欠工程款全部还清。同时,债务总规模每年要缩减20%。但在采访中几乎被采访者都向记者提到:公务员工资都无法正常发放,政府不得不向企业借钱。

  一方面政府的力量有限;另一方面受损企业和民众的投资思路依然没变。

  拉动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动力十分单一且近乎畸形:依靠煤炭资源创造财富,通过民间借贷推动房地产业迅猛发展,持续的丰厚回报又加剧社会资金继续投向单一产业———房地产、煤炭行业。

  当地很多人都十分肯定地告诉记者,今年冬天到来的时候,煤炭行业就会有起色,财富又会从地下源源而来。

  在等待中,一些人找着自己的出路,但投资的方向依然是:房地产业。上述房地产开发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几位朋友最近在北京买了几千万的房子”,“我也在内蒙古其他地方继续做着房地产开发的生意”。

  6月18日凌晨,某娱乐场所停车场依然有车辆在驶入。小张告诉记者,虽然轻松赚钱的日子一去不返,但无论是投资方式还是生活习惯都很难改变。

  民间借贷资金链条断裂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在鄂尔多斯博物馆,登记簿上包括记者在内参观人数尚不足10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人气不行。某建材城内,一连几天没开张的李姓温州老板有了离开的打算,而在他之前,已经有大量外地人离开这座城市。

  就在6月下旬,东胜区政府表示要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包括民间借贷化解在内的“五大攻坚战”。提出“攻坚重点难点环节,逐步使难题解套,最大程度维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全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依法严厉打击逃避债务、恶意抵顶等行为,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健全民间借贷服务机制和平台,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引导民间资本依法合规进入实体经济,着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关链接

  鄂尔多斯不良贷款大幅反弹 金融机构放贷热情减弱

  某商业银行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在鄂尔多斯银行机构贷款主要投向两个产业:煤炭和房地产。

  独大的两个产业给鄂尔多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形成强大阻力。而在经济减速的背景下,处在产业链上游的鄂尔多斯,只能被动接受煤炭市场不景气的结果,不过这却为该市产业转型提供了良机。

  以鄂尔多斯鄂托克旗为例,该旗连续7年集中开展矿业秩序整顿行动和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煤炭企业由143家整合关闭为53家,非煤矿山企业由169家整合关闭为48家,矿山企业总量减少三分之二,有力地整合了煤炭资源。

  在整合煤炭资源的同时,鄂尔多斯政府也在努力推进资源转化增值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延伸发展煤炭、化工、电力、冶金、建材产业,培育构筑石灰—电石—PVC/PVA—建材、煤—焦—油气—化工、煤—电—冶金—下游产品等八大产业链条,初步形成相互衔接、互动发展、上下游紧密的产业体系。

  不过相关监管部门也发现金融机构在支持产业转型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金融机构难以把握信贷政策,对新兴产业支持力度不够。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新兴产业逐步成长和发展起来,新兴产业的科技含量高、专业性强,金融机构对这些领域缺乏深入的了解,对其发展前景难以预料,不敢轻易放贷,导致这些企业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而发展缓慢。

  其次,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不够。为规避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金融机构在信贷投放时注重抵押品、企业资质等借款人的信用水平,不断将资金向拥有高信誉度、优质抵押品的房地产业和部分大型企业集中投放,而缺乏合格抵押品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获得信贷融资依然较难。

  最后,不良贷款的大幅反弹弱化了金融对经济转型的支持力度。金融机构积聚的风险在未来极有可能转化成为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因此在审批贷款时要十分谨慎,贷前和贷后工作要更为严格。由于金融机构难以把握这一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信贷资金投放的力度,降低了金融对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作用,也阻滞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速度。 (杨洋 田晓超 李永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国游客在巴基斯坦遭不明武装枪击身亡
  • 体育联合会杯-巴西4-2意大利夺小组头名
  • 娱乐《女兵排》编剧称女尼抗战取材真实史料
  • 财经人民网:唱衰中国经济实际就是否定改革
  • 科技斯诺登爆料:美入侵中国电信运营商
  • 博客美国引渡斯诺登需经过五个关键步骤
  • 读书清宫解秘:公主出嫁为何要造两所府邸
  • 教育高考牛班57人平均分652 各地高考状元
  • 育儿我国婴幼儿奶粉将试行药店专柜销售
  • 彭真怀:新型城镇化怎么干干什么
  • 刘远举:反对吃狗肉是伪善
  • 陶冬:联储退出报细节 债券牛市到头
  • 姚树洁:退化的高考体系充满不公
  • 胡坚:钱荒折射出金融业三大潜在问题
  • 苏鑫:上海地王为何北京制造
  • 周彦武:明末囤积白银与中国囤积房子
  • 谢百三:中国股市令人痛心疾首
  • 林采宜:引发钱荒的四大原因
  • 钮文新:央行制造金融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