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经济短多长空 欧债危机掉入慢性病泥潭

2013年06月01日 08:18  金融时报 

  记者张环迫于经济衰退的巨大压力,欧盟委员会在当地时间5月29日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宽限各成员国的减赤期限,将政策重心从财政紧缩转向了促进增长和就业。此举被视为欧盟立场的软化,是应对危机政策的关键性调整。随着德国态度的缓和,在“紧缩”与“增长”的拉锯战中,后者逐渐占据上风。对此,外界并不感到意外。分析人士认为,该地区的政治经济虽无近虑,却有远忧。危机方面,9月底的德国大选是一大风险点;经济方面,短期经济走强只可视为边际改善,由于外需疲弱,德国经济复苏对欧元区的带动作用趋弱,区内各国经济就业分化局面难以有效缓解。因此,眼下区内两大经济体德国和法国协调政策立场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过,“急症”易除,“慢性病”难治。尽管在多方努力下欧债危机不太可能再以危机爆发的形式出现,但取而代之的是高失业、低增长、居高不下的债务和赤字占比,归根究底都化为一个词———“增长”。

  在欧盟内部,“紧缩”与“增长”的争斗由来已久。基于历史传统和经济实力等多方面的差异,德国和法国分别代表两大阵营,一直未在危机应对策略上取得平衡。长期以来,德国的政策基调是主张救助机制需更多强化财政紧缩,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也应恪守防通胀的理念。相比之下,法国的政策立场则更加偏向经济增长,也得到了欧元区外围国家的响应。不过从欧盟最新决定来看,德法两国的政策立场日趋统一。在本次宽限名单中,法国、西班牙、斯洛文尼亚和波兰削减赤字的目标被延后2年,荷兰、葡萄牙和比利时被延后1年,匈牙利、意大利、罗马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被则从“预算观察”国家名单上除名。

  众所周知,如果没有德国的支持,欧盟不可能软化紧缩立场。那么,是什么促使德国“变脸”?

  首先,债务国融资成本下降,使得欧元区解体风险有所降低。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告诉记者,总体而言,当前欧洲国家国债收益率大体符合市场水平。特别自今年5月以来,欧洲债市好消息不断,包括葡萄牙成功重返债市融资以及惠誉评级公司宣布上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等。就在希腊评级被上调之后,5月15日该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9%下方,为近三年来最低水平,同时5月14日拍卖的13亿欧元的短期国债的平均收益率为4.02%,借贷成本降至2011年4月以来的最低。此外,德国国债收益率表现也相当稳定,持续处于记录低位。“与债市利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济持续萎靡,这成为逼迫德国态度转变的重要原因。”他表示。

  5月中旬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经济已经连续第六个季度出现环比萎缩,且“领头羊”德国经济的微弱增长远不足以抵消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经济的大幅下滑。其中,作为欧洲第二大经济体的法国问题最为突出。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日前表示,法国已在过去二十年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必须进行深层次改革。值得肯定的是,欧元区的基本面近期出现了部分改善,比如一季度出口有超预期表现,5月份综合PMI初值创3个月新高,多项信心指数均令人鼓舞,但这些并不足以改变市场对经济前景“短多长空”的判断。当初,如果说危机“副产品”仅仅体现在外围国家的经济衰退,阻碍了债务问题的解决,那么近几个季度以来,经济乏力向核心国家蔓延的态势,则日益凸显出“增长”问题的严峻性,依靠财政紧缩拯救危机的传统思路再次受到冲击。

  为提振经济,欧洲央行在5月初启动了10个月以来的首次降息。然而,欧洲却面临一个尴尬现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损。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造成了西班牙、爱尔兰等国的房地产泡沫,避险情绪升温导致外围国家银行存款外流现象十分严重。糟糕的银行业资产负债状况,严重影响了欧洲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致使实体经济对贷款需求依然疲弱,降息对实体经济的提振作用却备受质疑。对此,荷兰国际集团(ING)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马克·克里夫认为,单靠财政紧缩或者货币宽松无法拯救欧洲。

  眼下,通过何种途径刺激经济,解决就业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有报道称,德国正考虑直接向重债国提供援助,包括通过复兴信贷银行向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银行直接注资,向这些国家企业提供创业基金等。这些计划被德国媒体描述为“微型马歇尔计划”。当然,欧盟层面的态度转变毕竟不是“大逆转”。在宽限成员国减赤期限,以及鼓励对债务国进行经济支援的同时,欧盟委员会依然没有放弃敦促各国进行深层次的结构性改革。据悉,欧盟已向法国提出了十点政策建议,包括在能源和铁路领域引进竞争机制、改革退休制度和劳动市场、开放服务劳动市场等。当然,经济增长是长久之痛,要找到一个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谈何容易。目前看来,欧洲经济增长仍未逃脱恶性循环:消费者、投资者信心不足导致支出减少,经济减速;经济增长乏力致使银行坏账增加,在欧元区尚未形成统一的金融监管和金融业救助机制之前,银行坏账激增直接导致单个国家的救助成本增加,恶化国家资产负债表;债务的膨胀最终会通过银行、消费者、投资者的负面反馈制约经济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核心国家之间的政策再次出现背离,欧元区增长问题将更加长期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习近平偕夫人彭丽媛启程访问美洲
  • 体育LBJ:飙垃圾话随时奉陪 纠纷案科比1审负
  • 娱乐蔡依林不认当兵表弟 遭姑姑再讨公开道歉
  • 财经中石化无故清退劳务派遣工遭索赔60万元
  • 科技微软宣布Windows 8.1重新引入开始按钮
  • 博客高校领导:很多大学生就不了业是活该
  • 读书失心妈妈婚败女班主任:婚刺(全)
  • 教育穿正装去高考被当家长拦 最新大学排行
  • 育儿美国年轻父亲嫌婴儿吵闹将其塞进冰箱
  • 刘远举:该不该重罚地铁逃票者
  • 谢百三:多数市场专家看涨A股
  • 苏鑫:黄金投资的六个误解
  • 洪平凡:经济崛起的机遇和挑战
  • 罗天昊:广东产业结构更多元
  • 叶檀: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能废
  • 岳富涛:中国庄园梦不容易实现
  • 黄光锐:中国仍然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 章玉贵:中国尤须警惕贸易与金融围堵
  • 谢作诗:中国经济是否重蹈日本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