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双轨制”将面临企业年金不足的问题
本报记者 梁薇薇报道
“您知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将要提高了吗?”“知道啊,很开心啊!”一位正在北京市朝阳区双桥永辉超市仔细挑选方便面口味的老人说。
这位名叫常玉芹的老人停下了手头的“工作”,与记者攀谈。在交谈中,记者得知,常玉芹今年已经83岁了,但岁月好像十分眷顾她,她只是有点驼背,有点瘦小,但满头几乎还是黑发,说话时笑容总是挂在脸上。她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她1995年从北京铁路局北京建筑段一个类似于后勤工作的岗位上退休。十几年下来,自己的退休养老金已经有了1000元/月左右的涨幅。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3年1月1日起,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幅度按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确定。
这是2005年以来,国家连续第9年调整企业养老金。8年累计月人均增加1021元。但最近的媒体报道,这并没有唤起很多退休人员的幸福感。
众多业内人士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养老金“双轨制”的退休制度。企业职工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则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正是这种双轨制导致企业退休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养老金收入上的不公平。
目前中国的现状能一步到位、使“双轨制”并轨吗?
去年12月17日,中国社科院发布报告统计,2011年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省份有14个,收支缺口达到767亿元,高于2010年。在32个统筹单位中(31个省加新疆建设兵团),如果剔除财政补贴,2010年有17个收不抵支,缺口达679亿元;2011年收不抵支的省份虽然减少到14个,但收支缺口却高于2010年,达到767亿元。中国养老金收支都在增加,但支出大于收入,导致缺口扩大。
养老金收支缺口有其历史原因。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康美药业公司董事长马兴田早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长达40多年的国家包干,使养老金“亏空”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一大障碍。现在国家财政收入猛增,应该逐步偿还历史欠账,将计划经济时代没有缴纳的社保补起来,“补足了,企业职工养老金自然会有较大增长。”
此外,要让“双轨制”逐渐并轨,还不得不正视企业年金不足的问题。
“与国际养老体系对比,我国的养老保证体系现在实际上最缺的就是企业补充养老金。”目前正在关注老龄化问题研究的北京新华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颜军,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天则经济研究所/中评网主办的2013年新年期许论坛上讲道,“未来随着老龄化的进一步推进,老年人抚养比例的进一步提高,依赖一代一代人当年交的养老保证金是没有办法支付养老需求的。”
因此颜军指出,中国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尽快推出关于企业年金延迟纳税的相关政策,推出适合于中小企业参与企业年金的相应管理计划和政策。
专家建议,国家可以考虑推行年金制度,同时加快养老金模式的“并轨”步伐。
今年差两岁就80岁的杨老,1993年从北京金属结构厂退休后,领到的退休养老金是100多元。他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如果这次再调整,估计以后能领到2500元左右的退休养老金”。
尽管钱不多,但是杨老很知足,“现在的生活水平能够满足基本消费。”
老百姓良好的心态,“十八大”报告对于社会公平的要求也给了人们信心。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尹小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十八大”报告正在努力通过顶层设计来建立制度,努力寻求兼顾各方利益的平衡点。连续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也是对这一精神的契合。
相信“双轨制”并轨的未来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