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世纪》封面:傅成玉重来(3)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4日 00:11  财新网

  中海油是最早参与对外合作的大型国企,给了傅成玉一系列让同龄人羡慕不已的机会—他先到石油部技术培训班培训两个月,之后又到天津外语学院学了六个月外语。1984年,傅成玉远赴美国南加州大学,学习石油工程,两年之后获得硕士学位。

  学成归来,傅成玉在中海油与国外大石油公司的合资项目中,担任过多个项目的联合管理委员会中方首席代表、专家组组长和主席职务,并在1995年担任美国菲利普斯公司国际石油(亚洲)公司副总裁兼西江开发项目总经理,亲身体验和学习西方公司管理经验,三年半后重回中海油。他自己曾透露,当初去外企是经过组织同意的,目的是希望他能在西方公司学到先进的管理经验。

  1999年至2002年间,作为拥有海外学习和跨国石油公司工作双重经验的特殊人才,傅成玉参与了中海油股份的海外上市、直接领导了中海油服(02883.HK)和中海化学(03983.HK)两家公司在香港上市。这些与华尔街直接交往的经历,让他对于资本市场和股东价值有了更贴近的认识,为他最终掌舵中海油奠定了基础。

  “更像企业家的央企负责人”,这个特征让傅成玉在某些场合受到热情追捧,却又在另一些场合显得尴尬和不合时宜。

  在2005年中海油竞购优尼科的紧要关头,熟谙英文的傅成玉遵照西方做法,在《亚洲华尔街日报》发表了“美国为何担忧”一文,坦陈并购的单纯动机,承诺优尼科在美国境内出产的石油和天然气只在美国销售。但现实的一泼冷水告诉他,无论表面的管理风格多么西化,都不能改变他所执掌的公司的国有背景,不能改变西方世界的定见。

  傅成玉依然需要年复一年、十分尴尬地向投资者和普通民众们解释,公司财报上的高额薪酬并非他本人的实际薪酬;也必须要面对中海油必须将利润的近80%用于缴付国家税费的现实。

  “你到世界哪个国家哪个企业,能把税前80%多的利润交上去,可能吗?但因为是国家企业,就是要为国家服务。”傅成玉在公开场合说过。

  一心打造国际石油公司(IOC)的情结,又不得不面对本质上中海油国家石油公司(NOC)的身份,有落得国家与市场“两头不讨好”的危险。定位上的困惑进而体现为行动的乏力。在有的业内人士看来,中海油太强调资本回报率,反而错失了不少机遇。比如,竞购优尼科失手,错失了优尼科在亚洲的天然气储量之后,中海油的LNG战略迫切需要解决气源保障,但是出于资本回报方面的谨慎,错过了签署几个长期LNG贸易协议的机会,也给了中石油和中石化迎头追赶在沿海布局LNG接收站的机会。

  “相较之下,中石油就很坚决,认清自己是NOC,就是要代表国家出去拿资源,确保能源供应安全,为此不惜在一定程度内牺牲效率,所以走得还不错。”一位石油行业资深人士对本刊记者分析说。

  他评价说,目前中石油实现了一半产量来自海外,而且中石油自蒋洁敏主掌之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部署重点油气管网,是按照十年后中国只有一家NOC的假设来布局。

  观察家认为资本回报率本是应有之义,傅成玉只是生不逢时。

  以此次联手土耳其国家石油公司进军伊拉克为例,桶油回报远低于中海油最早的报价。中海油最初态度谨慎,紧盯美国石油公司。可是,随着埃克森美孚和其他欧洲、亚洲石油公司相继屈服于态度强硬的伊拉克石油部——特别是今年1月25日,埃克森美孚和壳牌公司最终接受1.90美元的桶油报酬,开发伊拉克第二大油田西古尔纳-1油田—中海油也不得不态度“软化”,先放下收益率目标,以换得伊拉克上游“门 票”。

  “承前启后”者

  “做好这个时代可以做的事”

  在专访中,傅成玉说,担任中海油总经理,他只是起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过去几年里中海油的举动来看,所谓“承前”,包括继续深海战略、LNG战略。清洁能源及传统能源清洁使用方面探索,则是“启后”之举,以期抓住这些中石油和中石化忽略的机会,拓展企业成长空间。

  2009年,中海油总产量达到4766万吨油当量,较2003年傅成玉上任时的3451万吨油当量增长38%;总资产5247亿元,较2003年的1198亿元增长3.4倍;净资产3240亿元,较2003年的的685亿元增长3.7倍;销售收入2218亿元,较2003年的539亿元增长3.1倍。

  一位不便具名的分析人士认为,这一业绩有中海油自身努力因素,但是也有外部因素。一是国际油价持续上涨,二是此前外国石油公司在中国海域勘探出的油田,在当时价格体系下没有开采价值,如今随着油价上升,到中海油接手时已具备开采价值。

  傅成玉十分清楚中海油的短板。2004年,他在内部会议上提出,“中下游业务要在四五年内迅速崛起,成为总公司的重要经济支柱,使总公司真正成为一个上下游一体化的综合型能源公司。”回头看,他认为目标已初步实现。

  2009年3月,中海油投建的第一座大型炼油厂—惠州炼油厂的一期工程已经投产,炼化能力为1200万吨/年。惠州炼厂二期也于2008年9月动工兴建,将在一期基础上增加1000万吨/年炼油能力,以及100万吨/年乙烯项目。

  在北方,中海油适时寻找兼并时机。2009年,中海油子公司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国有产权行政划转的方式,无偿受让潍坊市国资委持有的海化集团51%的股权,实现了对山东海化的实际控制。中海油还计划实现油化一体化,以推动在环渤海湾地区的上下游一体化整合。

  傅成玉“承前”之作,还包括继续发展LNG产业,以避开陆上管道天然气的激烈竞争,增加清洁能源的份额。在傅成玉上任后,中海油在广东、福建、上海、浙江四地的LNG接收站项目先后获批,在其他石油公司之前完成了沿海LNG产业的全面布局。

  “启后”之举则包括挺进深海,发展煤基清洁能源、风能和电动汽车产业链在内的新能源,朝着他设定的“国际一流的综合型能源公司”方向迈进。

  在采访中,傅成玉详细介绍了由中海油投资、国内自行建造的具有当代行业最先进水平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得意溢于言表。

  未来10到20年内,中海油计划加大在南海的投资,投资总额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中海油深圳分公司的开发项目总工程师罗东红去年向媒体透露,中海油正计划于2009年-2020年间在中国南海逐步建立起1500米-3000米水深油气勘探能力,并将投资150亿元用于修建深水钻探设备。

  傅成玉看好新能源的前景。这不仅仅来自于中海油在LNG市场的成功经验,也是基于他对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更是他关于企业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实践应用—“一旦进入和国家战略相关的领域,企业的市场无限大”。

  另一个让傅成玉自豪的地方是,在他的执掌下,中海油一直集中精力发展主业。中海油1993年将石油公司和服务公司分开时,就提出:石油公司相对统一,专业公司相对独立,基地系统逐渐分离。而中海油至今也从来没有进入房地产、投资等领域。

  “我当一天家,就要做好这个时代可以做的事。”在采访结束时,傅成玉说。

  傅成玉:“走出去”挂钩能源安全是绝大误会

  Q&A

  专访傅成玉

  “把‘走出去’和中国能源安全问题自然挂钩,是一个最大的误会”

  □ 本刊记者 赵剑飞 陈竹 | 文

  《新世纪》:收购优尼科失败后,你怎么想的?觉得还要继续往外走吗?

  傅成玉:国外对中国崛起没有准备,不冷静很正常。就像你半夜走路,忽然有人拍你一下,你会跳起来。美国当时就是这种感觉,很多反应并不理性。

  《新世纪》:优尼科收购迟几年会如何?

  傅成玉:不管谁做、在哪个领域,只要那么大规模,美国就会非常紧张。优尼科的三分之二资产在美国国外,但反对者就是本能地反对。如果优尼科交易放到今天——金融危机后,一方面,它更有可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目标;但另一方面,外国人对中国、中国公司,以及我们收购的对象会了解更多。好坏难讲。

  《新世纪》:现在中海油海外收购战略是什么?

  傅成玉:第一,金融危机使贸易保护主义比原来更强;第二,中国公司海外收购容易被认为乘人之危。所以,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应走合作之路,不要简单收购公司。西方文化里,收购就是“我把你买了”,“我赢了,你Out of Business(出局)”。我们要与此不同。

  《新世纪》:与对方企业合作还是与政府合作?

  傅成玉:不是与政府直接合作,但肯定要涉及当地政府。目前,世界对中国有实实在在的误会,不可能只靠时间就能改变,要我们努力去消除,办法就是寻求双赢,让对方感觉到我们不仅仅是来开发资源,更重要的是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好处。

  《新世纪》:寻求双赢,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傅成玉:要有平常心。中海油是能源企业,在海外的正常企业行为常常让人联想到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把中海油“走出去”和中国能源安全问题自然挂钩,这是一个最大的误会,也是对能源市场最大的不理解。我们不是要把资源都搬到中国来。

  中海油在世界各地产那么多油,并没有都运到中国来。我在当地卖了油拿了钱,可以再进口。世界石油市场是开放的,中国需要油,可以从市场上买。中国有外汇储备,难道买不起?

  “走出去”的目的是建立竞争能力。企业的竞争力体现在通过技术与合作,开发更多的油,增大供应量。国家的竞争力,不是油价要比世界低,而是在同样油价下产出要高、耗能要低。世界油价是统一的,我们只要做到产出高、耗能低,就有竞争力。油产在哪里只是存在地点不同而已。

  企业的盈利能力、竞争能力才是从根本上对国家的能源安全有保障,我是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国家能源安全的。

  《新世纪》:中海油现在海外投资看重哪些地区?有什么目标?

  傅成玉:简单地说,我们看重可增值的资产。以阿根廷Bridas交易为例,首先,进入成本比较合理;第二,该公司的管理成本低,比中海油现在的海上成本还低;第三,发现新储量潜力较大;第四,这个公司未来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平台,用来在南美和其他地区发展,比中海油顶着一个国家石油公司的帽子出去要更容易。

  金融危机或后金融危机时期,扩大合作的机会在增加。但对方需要我,我们才有扩大合作的机会。我会先问,你的需要是什么?你的需要如果我不能解决,恐怕我待不了太长时间。

  《新世纪》:那你能给对方带去什么?

  傅成玉:诚意。能开发石油的不仅仅是中海油,也不仅仅是中国公司。其他公司不能做的,或者不愿意做的是什么?你要研究。别人不愿意做的,可能正是这个国家所需要的。

  要跳出石油公司来看:有的国家缺高速公路,有的国家想修水电站,可是就没人愿意投资,怕回报不足。要创造性地将这些和石油、能源挂钩。什么叫合作,什么叫双赢?就是替人着想。

  我们在海外发挥的不仅是中海油的优势,更是中国的优势,把各方面的优势组合起来,然后与资源挂钩。以资源作为未来的现金流,不仅仅是开发石油,还可以把当地基础设施建起来,谁听了不高兴?

  《新世纪》:这会不会变成一种简单的行政性组合?

  傅成玉:必须是市场化。行政命令怎么行?全是市场化的。我们这么些年,项目虽然要政府批准,但是上项目的经营决策,是企业自身做出的。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