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大学李玲教授谈新中国60周年医改历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2日 16:34  新浪财经

  新中国60年,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的平均寿命由刚建国时的35岁,大幅提高到了72岁。但是1978年之后,随着医疗卫生机构的市场化改革,逐渐出现了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情况。2009年初,国家推出新的医改方案,大力投入国家财政,系统化改造医疗体系,力图解决医疗难题。新中国60周年之际,新浪特邀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医改专家李玲教授,为您讲述新中国60年的医改路。

  主持人权静: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新浪网视频直播间,我是主持人权静。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健康和幸福,新中国成立的60年以来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国现在还存在着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从2009年4月开始,国家推出了新的医改方案,那么新的医改方案能够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吗?今天我们请来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李玲教授和我们共同,探讨这些问题,欢迎李玲老师。

  李玲:新浪网友大家好!

  建国之初 政府大力补贴发展爱国卫生运动  

  主持人权静:我们说到了60年来新中国的医疗事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基础设施、研究水平和医生队伍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回顾过去,您觉得这60年的医疗卫生事业大概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李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吧,前30年和后30年,这两个阶段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尤其是前30年,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时被称之为“东亚病夫”,当时我们人均预期寿命才35岁。

  主持人权静:这是什么概念呢?

  李玲:通俗说就是平均寿命,而且当时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非常低下,无论是医院、医务人员和药品,各方面条件都非常欠缺。当时我们依靠政治制度优势,充分发动群众、动员群众,找到了中国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合适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之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

  主持人权静:我们看新中国建国以后的一些电影可以知道,当时有一些类似于赤脚医生的医生到农村基层去,当时城镇里普通群众看病是不花钱的吗?具体的形态是怎样的呢?

  李玲:当时把医疗卫生定位非常高,当时我们叫做爱国卫生运动,把医疗卫生和国家发展战略连在一起,而且医疗就是老百姓的福利。在这个定位上,当时的人民政府是千方百计利用各方面的条件来给老百姓创造和提供医疗机会。在城市中是以单位为基础,建立了三级医疗体系,第一级是以单位为基础。所以当时各个厂矿事业单位都有医务室和小型的医院。比如1000、2000人的一个厂,当时你生病了以后,可能就是一个中专或者高中的卫生员在厂里工作,他的工作不仅仅是看病,更多是预防,在夏天的时候煮绿豆汤,春天煮板蓝根水预防感冒,这样以非常低的成本为大家的健康提供保护,当时家属也可以报50%,但是当时看病挂号费是5分钱,非常的便宜。当时整个政策都是配套的,医疗机构就是事业性的,医生的工资都是政府给予的,不像现在医生要自己挣钱维护,而当时的医生在老百姓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就是“白衣天使”。我们还有配套政策,药。新中国刚刚建立的时候,抗生素是非常贵的,贵如黄金,当时就利用政府的力量建大型制药厂,比如华北制药,解决了药物的供给问题,而且政府大量补贴,把药价压得非常低,老百姓完全可以获得他所需要的服务和医疗,这就是城市。

  农村的问题,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农民的收入非常低,只能解决基本的生存,拿现金看病都是看不起的,哪个医生愿意到农村来行医呢?所以,赤脚医生是当时农村的一个创举,是农民自主发展起来的,农民通过简单的培训,边干边学,平时在田里干活,谁有需要医疗帮助的时候,他就去了,为什么叫做“赤脚医生”,就是当时他是整天赤脚在田里的。当时我们是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在年终分红时留下一部分钱,作为合作医疗经费。“赤脚医生”拿的是工分,非常便宜,农民养得起,用的药是中草药和针灸这种传统方式,所以,赤脚医生制度是中国农民自己创建的一个农民用得起、用得上,留得住的体制。

  主持人权静:如果是大病呢?

  李玲:大病可以往上转。但是大病比较少,基层的主要问题解决了,如果遇到了大病再转到公社卫生院或者是县医院。所以在八十年代以前,当时生产能力的条件下,应该说我们的总体医疗技术水平不可能和今天相比,总体医疗技术水平是非常低下的,但是当时的方法解决了大部分老百姓的基本医疗问题。所以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国际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看了中国模式以后就开始大力推行中国模式,国际卫生组织就说这是发展中国家唯一解决了老百姓的医疗问题的典范。

  主持人权静:刚才您提到了爱国卫生运动,我想知道在建国前30年的时间中,我国的经济还是比较落后的,那么在那个时候,医疗投入占国家多大财政比重?

  李玲:应该是占了3%的GDP,花得钱并不多,但是近一半的钱是政府在掏的,老百姓当时的负担不到20%,主要是政府和企业,企业当时也是国家的。主要是靠政府的力量,补充药,医生也都是政府在养的,政府在付工资,所以费用压得很低。再就是老百姓掏的费用中,大部分也是政府来付的。

  主持人权静:能否这样说,前30年和后30年对比的话,按照比例来说,前30年政府付出更多一点?

  李玲:对。

  主持人权静:那么我们的平均年龄从建国时的35岁提高到了多少岁?

  李玲:68岁,非常成功,这是当时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从建国时不到5亿人口,到1978年时达到了9亿人口,所以可以看到人口总量的增长以及平均寿命的增长,以及死亡率显著下降。

  改革开放 开始用经济手法办医院

  主持人权静:转折从什么时候开始?

  李玲:应该从改革开始,改革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制,这点打击最大的就是“赤脚医生制度”。因为赤脚医生制度依托于集体经济,当时的筹资不是农民再交钱,而是从集体剩余中留出一部分,工分养着他,整个集体经济制度垮掉了,赤脚医生就没有了生存空间,所以赤脚医生转成了“村医”,没有人养他们了,他们必须要靠提供医疗服务来挣钱。过去他是想方设法要控制成本,而现在就不是了,而且农村政府给的补贴也大大下降了,过去在整个农村体系中有大量政府给的补贴,比如政府不断的培训,提高医生的技术,但是现在这套体系都没有了。所以在农村联产承包制推广以后,可能冲击最大的就是曾经的合作医疗制度。尽管农民的收入不断上升,最开始他也没有感觉到,因为收入不断上升,生活确实好起来了,调动了积极性。但是到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上旬的时候,大家就发现了“看病贵”这个问题,因为增加的那点收入和医疗费用上涨相比,还是付不起。

  主持人权静:当时农村就没有医生了吗?所有的农民得病以后就要到城镇去看病了?

  李玲:有,曾经的赤脚医生还在,但是转为了村医,但是医疗是个人承担不起的,得了大病以后,无论是谁都付不起这个费用的,所以为什么要有保险、合作医疗,这都是一种互助。

  主持人权静:提到这里我问您一个细节问题,刚才说到前30年前赤脚医生看不了大病的话,农民可以到村镇医院去,那么那个费用是农民承担的吗?

  李玲:农民承担一部分,政府会承担一部分,如果费用确实挺高了,各级政府会想方设法把这部分钱付掉。

  主持人权静:从农村到城市是不存在割裂的,是连贯的体系?

  李玲:不,农村是农村的体系,城市是城市的体系,当时的农民如果解决不了,可以转走,转到更大的医院,但是这一部分费用集体和政府可以付一部分。

  主持人权静:但是到改革开放以后这个费用都不存在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