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9年中国经营报改版:发刊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6日 15:24  新浪财经
2009年中国经营报改版:发刊词
图为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陆小华。(图片来源:中国经营报)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经济波动期的财经媒体的解释权竞争

    陆小华(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

  现在我们大家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都想知道经济危机还要延续多久?作为办报者我们应该把自己首先还原成读者,这样大家思考的问题就会是相同的,在经济波动期你最关心的是什么也就是读者最关心的问题。正因为经济波动期对每个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人们对传媒的产品和服务会提出新的要求。那么2009年人们的利益驱动和利益需求对传媒产品和服务方式会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呢?我的核心观点是——在经济波动期,传媒竞争的核心是解释权竞争,而非单纯的报道权竞争;是选择与判断所形成的影响力在起核心作用,而不是单纯的丰富或快速在起作用。(点击阅读全文)

  往往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既然网络快速、丰富、便捷、廉价,那么报纸什么时候会消亡?这个问题我们会一直问下去,在免费信息充斥于市、服务方式贴近需求的网络时代,人们为何会花钱去买一份报纸?甚至还是一份周报?核心原因在于,在这个时代人们所需要的核心需求是时效性和解释水平。所以我认为在经济波动期,传媒竞争的核心是解释权,而非单纯的报道权。对于周报是如此,对于一份财经周报尤其是如此。

  一、特征:新媒体时代的经济波动

  金融危机的影响扩展到实体经济,形成了动荡急剧、影响深远,尚未看见尽头的经济波动期。人们说这个经济波动期百年未遇,经济学家更多的是从其涉及的经济体数量、经济总量影响范围、动荡形势等因素来考量。这次的经济波动与1929年经济大萧条对比影响更大、影响的经济体数量更多、动荡的形势与以往不同。

  权衡这个经济波动期还有另外一个不应忽视的标尺,即这是新媒体时代的金融危机,是新媒体时代的经济波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是这次金融危机发生的不能忽视的背景,使这次危机在全球更为放大。

  这个时代,传统媒体高度发达并加速与新媒体的互相融合,新媒体已成为信息流动主要渠道,网络文化深深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与社会运转方式,网络一代开始进入社会的主流。

  称为新媒体时代,还因为传媒对人们的影响超出以往任何一个经济波动期。普通的经济参与者都在关注一些重要的经济数据,普通的公众都在关注CPI、国外黄金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现实是——对信息的传播、分析和解读使得信息对人们的影响作用放大。因而,分析经济波动的形势,设计挽救经济的对策,都不能不考虑传媒影响、信息消费方式,信息利用能力等变量。特别是信息消费方式是这个世界最重要的变化之一,人们如何使用、消费、利用信息,这使得产品形势、服务形势都发生了变化。

  在这个时代,人们的消费行为与投资行为无不深受信息的影响。人们期望能比所有人快地获得信息,促使人们时效观发生彻底的变化。在印刷媒体时代人们的时效需求是按“天”计算的,广播、电视将人们的时效需求提高到了“小时”,而卫星、互联网使得信息提供的速度和方式有了更多的可能,与新闻同步是今天人们的基本需求。在这样一个时效水平迅速提高,为何还有时效远远低于这个水平的传媒存在?这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因而,经济数据、负面消息都可能在第一时间传播全球,产生发布者与传播者难以估量的影响。在这个时代,任何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甚至制定过程的点滴信息都可能产生新的经济波动,甚至会改变波动方向。即将制定汽车产业振兴计划的信息就已经使得相关资本市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因而,面对新媒体时代的经济波动,仅仅依靠经济数据来设计个人、公司甚至政府的对策不免可能失灵,因为更多的公众是参照对数据的解释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绝大多数受众关注数据,但不能理解其从经济学意义、市场、机会角度对他究竟意味着什么,当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传媒对其分析解释之后,才会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人们也不是依据经济事件或对形势的乐观寓言来决定如何行动,而是参照分析、判断和建议而行动,这是这个时代最深刻的变化。

  因此,一般来说经济波动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影响人们行动的更是对经济波动的解释和分析。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专题:

    2009年中国经营报全新改版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