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随笔:当代九大悖论(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7日 19:08  《当代经理人》

  当前,企业面对不断提高效率的要求和挑战,其应对之道是以最快速度将生产力低下的工作与人员剔除。赞同的人说这是“消除过剩人力”,反对者则认为此举是“抛弃组织的弹性能力”。一些公司大量裁减全职人员(以兼职人员代替),如此一来,凡是公司没有利用到的时间,便无需承担其成本。

  工作不仅是一项以赚钱为目的的差事,除了有偿工作外,还有形形色色的无偿工作。事实上,假如把工作的价码一律标为零,那么它所涵盖的范围便无限。也许我们应该只留下两种工作,其中一种标价昂贵,另一种标价为零,而不要在两者之间胡乱标价,不过这会带来生产力的难题。

  三、生产力的迷失

  一般而言,只要整体经济的增长率不低于效率的提升率与人口的成长率之和,每个人应该总可在某处找到工作。

  然而,有许多“DIY行业”既无薪酬又不计产值,也没有违法,例如照顾家中老病成员,自行东修西补,种自己吃的食物等。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被迫或主动离开组织,它把过去花钱请人做的工作拿回来自己做,从经济角度而言极富有意义。照理,他们应该支持实施某种类似的“进口替代”做法。不过,各国政府虽然普遍赞同实施国家的进口替代政策,却不希望个人或家庭如此。可假如你现在所拥有的时间比钱多,自己能做的事情为什么要花钱请人做?

  从计量经济角度来说,我们向来是通过将不计价工作转换为计价工作而显现经济增长的,因为惟有如此,才能计算工作的产值。但将工作标价的同时,我们也将“活动”转变成“职业”,因而创造了就业机会。可是,却也有一些工作变得价格昂贵,超过了顾客所能负担的范围,因而不再有人做。我们给工作标价,有可能毁掉工作。这种工作固然能促进专业分工与效率提升,但最后却使得一部分新工作因标价过高而无法存在,也导致许多民众丧失技能,而创造出一群一旦失业即无所事事的人。

  四、时间商品的困惑

  由于人类寿命逐渐延长,加上工作效率日增,缩短了完成工作的时间,因而我们应该会有较多剩余时间。然而我们却把这种奇怪的商品变成竞争的武器,宁愿将节省下来的时间再投入到工作,以加速完成任务。假如人类足够聪明,也许应该把时间的价格标签撕去,而让自己有发呆的时间。

  从我们把时间变成一种商品,即公司花钱向人购买时间而非产品起,麻烦就开始了。在这种情形下,时间卖得越多,钱就赚得越多。这样一来,时间与金钱之间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公司变得更加精挑细选,他们希望减少利用按时计酬人员的时间,而多多利用支取年薪者的时间,因为后者在一年期间内任何超时的工作都不另计酬。

  五、富裕的假象

  富国销售出去的东西,发展中国家多半买不起。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还没能够开始购买富国的东西之前,他们常想获得富国的技术与资金,借以制造东西卖给富国。因此,富国只好先投资于未来的潜在竞争者,以支撑眼前增长。虽然跨国企业已逐渐认清:为了追求利润,应该到较便宜的地方生产,且应输出技术以使这些地方有能力生产。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政府能说服自己的人民接受这一悖论。因为,短期之内不再输出技术与设备,对长久以来一直在国内工厂工作的人而言,的确不是好消息。然而,他们虽得不到好处,但他们的子女却可因其他国家日趋富有而充满活力。现在就看他们是否为下一代牺牲而准备。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