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平安:探险者的先行价值(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6日 15:13  新浪财经

   因此不难理解,仅仅从用人机制上看,1988年以股份制企业干部聘任制吸引保险青年才俊的中国平安,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即开始频频引进海外人才,以超出其它企业想象的规模引进“外脑”,2004年海外成功上市时,平安高层10位执行官中有5位来自海外专家。而截至目前,平安前100名高层中有超过60人来自海外。   首家股份制保险企业的身份,让平安基于业务扩张需要走出了引进外资的第一步。1994年摩根和高盛以平安净资产6倍的价格近5亿元人民币买下平安10%的股份,平安由此成为第一家引进外资的中国企业;2002年,137岁的汇丰以6亿美元(约人民币50亿元)认购了14岁的平安10%股权,同样以6倍价格购买,进而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外资的引入,不仅带来了资金,还带来了国际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准则。在业内看来,平安的出现以及屡屡开创第一的行为,不仅打破了中国保险一统天下的格局,还在用人制度、经营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对同业形成巨大冲击。

   “平安在行业内开创了很多第一,这些第一都源自压力,但创新往往伴随着风险,金融企业的创新常常不同于一般企业,不仅仅是开发推广新产品,而是对现行政策的突破,突破难度会很大。”孙建一称,平安的发展路径是在社会压力和竞争压力下不断寻求突破,通过很多“第一”在政策上形成突破之后,反过来又促使金融改革在保险行业领域出现调整和更新。

  产、寿险分设

  一个对平安自身乃至整个保险行业都产生重要影响的“第一”,是平安在1994年率先启动产、寿险分设。平安也成为大陆引进寿险营销体制的“第一人”。   创业之初,囿于经营区域限制,仅仅开展财产险业务的平安保险,只能委托同业代理异地理赔检验服务,随业务发展并与同业逐步形成竞争态势,与同业的代理合作亦随之全面取消,由此,平安开始申请在国内部分沿海城市设立代表处。

   随1991年正式宣布迁到深圳,平安新的公司章程获人民银行批准,明确了“总公司设在深圳,重点在国内沿海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逐步向海外拓展”的发展方向。

   1992年9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文(国办函[1992]93号)批准平安保险公司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同意其办理法定保险和国营企业、三资企业的保险业务及各种外币保险和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安由此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保险公司,在这年年底,共有19家分支机构在全国各地开张起事。

   正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之际,1992年7月马明哲的台湾之行,让寿险第一次进入平安的发展视野:台湾国泰人寿与富邦产物保险同是蔡氏兄弟家族企业,同样发展三十年并在各自领域成为领头羊,但国泰人寿的资产指标远超过富邦一个数量级。

   经搜罗几名曾经做过团险业务的人员,平安寿险队伍很快挑竿子上马。1993年,马明哲对领命深圳寿险试验的团队表示,“这是一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战役”,其使命就是奠定寿险业务基础,探索寿险管理特点,为今后全国再次发展培养合格队伍。

   一年之后,平安开始坚决实行产、寿分设。面对阻力和怀疑的声音,马明哲坚称这一选择是“正确的”,是在营销体制、业务体制、管理体制方面跨出一大步,但并非照搬,而是吸收许多国家许多公司的好做法和精华部分,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今天看来,伴随着“组织”承担个人生老病死、整个国家浸泡于集体福利的格局逐步瓦解,伴随着外资寿险巨头纷纷进驻中国市场,20年前仍然停留在5元一份简身险这一初级阶段的中国寿险业,6年后出现了平安有关产、寿险分设的战略决策,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1994年7月,在平安寿险体制改革实施动员大会上,中国寿险业第一个个人营销体制章程发布,中国第一批个人寿险营销团队成立。1994年7月31日,中国专业寿险公司承保的中国大陆第一张个人寿险保单诞生在平安深圳。

   “最终寿险的蛋糕要远远大过产险,而且在寿险里边,个人寿险比重又会远远超过团体险。我大胆预测,3年后,大陆寿险业务将会超过产险,到2000年,大陆寿险的保费会达到1000亿元左右。”除了马明哲,当时很少有人相信台湾国华人寿黄宜庚的这一断言。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