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成品油价改放弃直接接轨思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3日 07:25  经济观察报

  张向东

  备受关注的成品油价改方案12月5日终于对外公布。在这份《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成品油定价体系仍然没有放开,该方案称 “国内成品油价格实行与国际市场有控制地间接接轨”。

  成品油价改十年轮回,一直饱受争议的定价权在市场和政府之间数次偏移不定。就在国际油价持续大幅下滑,与国际接轨时机已至的呼声愈来愈大之时,新方案的出台,让业界知晓,行政力量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主控成品油定价权,使之成为中国调控经济运行模式的手段之一,而不再把与国际市场接轨作为最终的改革目标。鼓励节能则可提高油价,经济衰退则可降低油价刺激经济增长。

  可以预见的是,在新方案之下,国际油价一旦回暖,政府调控下的成品油定价体系仍将接受市场的诸多考验。

  10年历程  

    中国的成品油价格改革起步于1998年,当年6月,原国家计委出台《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这是中国出台的第一份油价改革方案,当时的思路是,原油和成品油均直接实现与国际接轨。当年的油价很低,平均仅为13.7美元。

  按照上述方案,国内原油和成品油的基准价均参照新加坡市场由国家计委确定,当新加坡市场成品油价格累计变动幅度超过5%时,由国家计委调整零售基准价格。成品油零售价的浮动幅度为上下5%。

  但此后的实际操作情况是,原油实现了一步到位的接轨,成品油则没有。国家发改委的官员解释说,主要是考虑到当时两大集团刚刚改组,国内的炼油水平低于国外,而且当时国内的价格还要高于国际市场。

  在上述方案下,政府分别在1999年11月、2000年2月上调了成品油价格。巧合的是,几乎与中国宣布与国际油价接轨同时,国际油价开始不断上涨,至2000年7月,国际原油价格平均涨幅已达100%,汽、柴油价格涨幅分别达62%和84%。

  2000年5月,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国务院开始实行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的方案,即根据国际油价变化,国内成品油价格每月变动一次。这一方案曾经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得到执行,当年5月、6月、7月,国内油价均实现了连续调价。

  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说,由于当时国际油价波动平缓,国内连续的调价幅度也不大,每月调与不调基本相差不大。随后政府开始对成品油接轨的方案进行了调整,制定了一套新的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

  新机制的核心是实行 “三地平均定价法”,即以新加坡、鹿特丹和纽约三地市场成品油交易价格为基础,加上中间环节费用,形成由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国内成品油零售基准价,再由中石油、中石化在基准价上下浮动8%的范围内,制定出具体的零售价格。而国内成品油调价的依据是,当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每月变动超过8%时,国内相应做出调整。

  同时,新机制规定,政府设定国内成品油价格涨降区间,当国际原油价格每桶超过28美元或者低于14美元时,每高出或者低于1美元,相对应的国内成品油价格调价额度扣减20%。国家发改委的官员解释称,设置这一区间的目的是为了稳定国内成品油价格。此后的事实证明,这一区间明显低估了国际油价。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来源:经济观察网

    新浪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