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所有参与“逐鹿之战”的企业,都真正需要三鹿。其实,真正需要三鹿的也许只有一家,只有被这家企业成功收购,三鹿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此次收购才是最成功的
文/曹丽娟
15年稳坐国产奶粉头把交椅的三鹿集团轰然倒地,众乳业巨头纷纷承担起“行业救市”的责任,虚虚实实的接管传闻让三鹿的去向问题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媒体还为这场别样的战争冠以一个形象的名字——“逐鹿之战”。两个已经落实的买家分别为三元和完达山。其中,三元将收购三鹿7家核心工厂,而完达山则将可能获得三鹿位于黑龙江的1家工厂。 “逐鹿之战”到底争的是什么?
是烂摊子还是香饽饽
据某机构评估,三鹿的品牌资产为149亿,2008年三鹿公司估值22亿,毒奶粉事件后买家对其估值为6.9亿。有意并购三鹿的都是行业内的企业,在他们眼中,三鹿的品牌价值不大。即使三鹿是健康的企业,同行收购它也未必用它的品牌。烂摊子为何一下变成了香饽饽?
三鹿本身很强大,只是现在受了伤,企业依然有很多优质资产。三鹿在奶源建设、饲喂技术、奶牛繁殖和疾病控制等方面相比同行具备很大优势。在奶源布局和扶持奶农养殖上,三鹿这几年积累下来的资源,让很多企业虎视眈眈。
“虽然三鹿的品牌价值已经荡然无存,但企业的实质核心还保存得十分良好。这场逐鹿之争和品牌完全没有关系,各巨头看中的仅仅是人家现成的生产设备、原奶资源和熟练工人。” 中国品牌营销学会副秘书长曹虎说。
总结一下,各企业收购三鹿后能得到什么:整套生产设备和熟练工人;上游奶源基地;下游销售网络;通过收购弥补短板、完整产业链,达到实力提升。……
但是三鹿此次召回奶粉的总量可能超过1万吨,涉及退赔金额约7亿元以上,这还不算患病儿童的医疗费用和已封存的700吨问题产品。
除去退货赔款,收购方还得面临那些烂摊子:消费者诉讼赔偿(可能还包括惩罚性赔偿)、消费者“恨屋及乌”对收购企业自身品牌的负面影响、员工安置补偿。……
各“逐鹿”方表面看起来很热闹,然而实质性的谈判却一再陷入僵局,“不管是哪一家企业,收购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这是因为要取得消费者的认可。没有一家企业具有绝对的优势,从不同的角度应该有不同的看法。”暨南大学市场学系副教授陈海权分析说。
三诸侯自告奋勇
10月中旬,工业和信息化部邀请伊利、三元、娃哈哈、完达山和飞鹤等五家企业商讨三鹿并购事宜。然而,并未收到工信部“英雄帖”的浙江贝因美、四川新希望和广东的雅士利为何有意介入三鹿并购?
资料显示,贝因美已在华东的浙江和安徽两省,华南的广西北海,华中的湖北宜昌,东北的黑龙江安达,分别建有生产基地,如能再加上位于华北石家庄市的三鹿,生产基地布局就更为完备。贝因美集团董事局主席谢宏日前向媒体表示,贝因美已经委托律师草拟了相关方案。据了解,贝因美集团去年销售收入达到30多亿元,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并且在此次奶粉事件中,贝因美未出现在“黑名单”之列。
据《南方周末》报道,新希望曾在2002-2003年采取过联合并购的办法进入国内乳业。但由于担心并购,特别是国企并购带来的奶源、人员安置和文化协调等问题,新希望选择在2003-2006年关门搞内部调整、消化和整合。对并购工作实行并购、整合和品牌建设三步走的方针。直到2007年才开始进行品牌建设。新希望打算借收购三鹿提前进入第二轮扩张。
然而,三鹿留下的烂摊子,还是让新希望不得不选择谨慎。“新一轮的发展又要进行并购,现在新希望有了经验,三鹿重组事件给新希望对外发展提供了一个机会,但我们很谨慎。”新希望乳业董事总经理曾勇强调。
至于广东的雅士利,则只是想要一两个工厂,似乎诚意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