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个财经媒体的寻根之旅(4)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8日 16:28  第一财经日报

  这部纪录片的主题曲也是一个给人惊喜,让人回味的地方。和《激荡•1978-2008》这样一个充满时代风云变换、历史悲欢离合演化的基调相比,主题曲是吴晓波、罗振宇作词的情歌《花开在眼前》。这样的情感性的表达,使得宏大的叙事,如清清渠水,引入到对内心的安抚当中。正如歌词中所唱:花开在眼前/我们一起牵手向明天/每次我总是临风轻和/更好的春天在下一个春天。只有经历过30年风风雨雨的人,才能以心连心的方式、以对这个时代唱出情歌的方式表达对这个时代的依恋和怀念。正如作词之一的吴晓波在被采访中谈到对这个30年的评价:喧嚣、惊奇、满足。作词的另外一位罗振宇则认为:“艺术是指那些把人从必然性中拯救出来的东西,确实我们的生活经常会变得非常的随波逐流,被各种各样的因素推动着。但是历史总会给我们一些机会,就是你突然跳出来,然后你获得某种感动。”而在片中涉及到的那些历史见证者也一再强调这种面对30年激荡的心态。例如,艾丰在《激荡•1978-2008》“命运拼图”环节中坦言:“与父母比,我的幸运在于他们前面吃苦的日子都赶上了,后边享福的日子都没赶上。但是我吃苦的日子赶上了,享福的日子也赶上了。比我下一代幸运的是,动荡的年代,丰富多彩的年代他们没赶上,我赶上了,所以我比两边的人都多一点东西。”也只有当一个人有了这样的心态,才能在回顾历史的时候有“坐看云起处,花开在眼前”的心境。看历史,看风云激荡,需要更多的不是唏嘘与激越,而是这样一种过来人的清醒和依恋。诗人艾青有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当《花开在眼前》的旋律想起,我们是否也会为自己曾经的经过而热泪盈眶?因为我们爱这个时代爱的是如此的深沉!

  通过以见证者的视角盘点30年中国经济变迁、企业与企业家的命运沉浮,我们从《激荡•1978-2008》中看到了当代财经专业媒体的基本原则和心态。这样沉淀了30年的是非与烟尘的探寻之旅,为当前财经媒体更加负责任地呈现中国经济发展轨迹规定了基本的坐标,这也就是当代中国财经媒体的根与灵魂所在。

  命运拼图与时代感悟:大历史坐标上的个人机遇

  在编年史的体例之中,《激荡•1978-2008》还独具匠心的设计了多个环节,力求立体、全面、丰富地展现30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人们带来的变化,在大历史的坐标上呈现了个人化的机遇与抒怀。

  例如,第一财经邀请了百位中国顶尖的商业领袖、社会名流与财经“见证者”共同完成“命运拼图”网络环节。“命运拼图”旨在通过他们的回答10个撞击心灵的问题,呈现不同时代下孕育而出的具有时代印记的个性人物,并通过这份“时代记忆”揭示独特时代体系下人物的命运与思索,从个性中展现共性,从共性中寻回当年的“时代记忆”。如伊士曼柯达公司全球副总裁叶莺在参与“命运拼图”时,回忆说:“我的第一个财富梦想就是拥有一双小红鞋,这在我拿到第一份工资时便实现了”。商界领袖、社会名流以及财经“见证者”中不乏大量对于“命运拼图”深度和原生态的思考与回答,从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共鸣。

  此外,第一财经为展现改革开放30年的重要“见证者”对于30年的感悟与思索,还专门设计了“回溯与展望”环节,通过系列问题和2008年亲身经历的小事来打开这些历史见证人的现场心扉。其中,被列举出的这件小事能够体现见证者对过去30年中国成长基本经验、特征的体验,或者是对当下中国的认知、抑或是对未来中国发展信心、忧思的诠释。系列问题则包括:过往30年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什么?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原因在哪里?中国未来取得成功的力量在哪里?“回溯与展望”将通过三个启迪人心的问题,为我们揭示现在、了解过去、并希寄未来。这些中国经济改革风口浪尖的“见证者”零距离的观察、独到的眼光、理性的思辨与对事实的执著,重现历史,为我们共同编织中国经济30年的辉煌图景,放眼下一个30年。例如,对《创业家》杂志创办人、前《中国企业家》杂志主编牛文文的采访就很有历史反思的纵深感。在牛文文看来,过去的30年是一个物资逐步充盈的年代。30年中国的成功可以说是一个物质主义的成功,“我们的货架满满的,我们的家里满满的,我们要什么有什么,我们永远不会觉得说,什么东西溃乏,但是这个30年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精神溃乏,我们的储物间满了,但是我们的头脑空了。”

  让我们再次回到本文的开头问题:如何通过历史的学习,第一财经作为专业财经媒体在记述当代中国经济生活变迁的时候,获得更多历史方位感?看过《激荡•1978-2008》,我们最深刻的感受在于,这是一个财经专业媒体勇敢的寻根过程,同时,这也是一个寻求媒体内在气质与灵魂的过程。通过了这样的一个过程的不断追问,该剧告诉了我们,一个财经专业媒体,在面对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如何负责的完成自己的专业职责,以热情、宽容、客观、坦诚的心态对待正在发生的、与未来发生的经济事件,使得自己的报道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作者简介:朱春阳,国家哲学社科创新平台复旦大学新闻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基地副研究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吕芳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写进博客
复制标题和链接发给好友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