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个财经媒体的寻根之旅(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8日 16:28  第一财经日报

  沉淀30年经济史诗的叙事原则与心态:当代中国财经专业媒体的根

  作为上述五个特点中最具感染力的一方面,我们这里着重分析一下第一财经和中国30年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线条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便于我们看到这一年轻媒体的寻根方向。

  正如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副总裁、《激荡•1978-2008》的总监制高韵斐先生在该片新闻发布会上总结的那样:“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其实就是一部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史……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其实就是依靠着经济生活当中最重要的细胞,最活跃的细胞,企业来实现。” 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候,经济建设为中心替代了阶级斗争为中心,作为财经类的专业媒体,第一财经有责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纪念这个伟大的经济腾飞过程,以纪录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成长史这样一个视角来展现这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在这过程当中,第一财经考虑以见证者的身份来纪录这三十年的历史进程,邀请了包括财经媒体当中非常著名的财经作家和主持人、那些见证了中国过去三十年当中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发展历史的财经媒体记者,跟第一财经共同来见证来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所走过的历程,中国的企业所走过的历程,中国的企业家所走过的历程。对这些见证者,《激荡•1978-2008》的总导演曾捷先生是这样评价的:“他们用他生命力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思维最活跃的时间真实纪录了那一段历史的点点滴滴,使我们能够通过纪录他们来还原当年的历史展望未来。” 这些与历史事件零距离接触的人,在跨越了30年的一个时空后,如何来呈现当初受制于各类历史因素而无法呈现的细节与真相呢?这些呈现又有何独特的价值所在呢?关于一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物与重大事件的评价、关于成功、关于失败,由于受到更多历史条件的限制,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盖棺定论”式的标签。而当30年后我们回过头来,在一个思想更加解放、时代更加宽容的背景下,是否能够跟随这些见证者,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历史现场,寻求那一时刻的真相?

  记者王玉在《袁光厚、冯仑采访札记》中写到:“我一直在想,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对一件事情一个人的看法是不是很容易被引导?特别在你没有办法亲自靠近那个人接触那件事,特别是在媒体铺天盖地表达同一种类似的看法?而身在媒体之中的我也深知,自己的看法多数也是来自于媒体,然后再在媒体上发表影响更多的人。如果,一开始,我们就错了呢?做牟其中之前,我看到的都是一个首骗的形象,空想家,不切实际,疯狂,都是再三拿来形容他的词汇。我联系到新华社重庆分社的老记者袁光厚,我又联系了如今叱咤风云万通董事长冯仑,他们都是当年亲身接触老牟的第一人,从他们的描述中。这个从“首富”到“首骗”的传奇人物在我心里竟渐渐鲜活起来,不同于以往媒体上的描述,不带有奇幻色彩,更真实的一个人。我想,谢谢诸位见证者的分享,是机会好好重新认识一下历史了。” 在对陈琦伟的采访札记中,记者再次感受到了见证者的历史旁观的魅力:“陈教授拿出了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和记者畅聊了中国改革开放早期的历史,没有刻意阐述政治经济的大道理,却能将很多事情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有很多都是我此前未曾听说和理解的。采访给记者的感受被总结为:历史就应该由这些亲历者和见证者来书写,某种意义上来说,陈琦伟与李敦白都是类似的人,the man who stayed behind。” 寻找历史的见证者,把那些因为时代原因被简化的故事,因时间原因被淡忘的关键情节,逐步的复原,把伟大具象化为每一刻的心动与心悸,记录中国经济、商业与政治、社会之间呼吸、波动的真实感受,这是看完第一财经这部纪录片带给我们的第一感受,也是当代财经类专业媒体面向时代和未来而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

写进博客
复制标题和链接发给好友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