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陈纪英 北京综合报道
这不是结束,但绝对算个重大的节点。
11月14日,《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期业已完毕,中国社会科学院医改课题组赶在征求意见期结束之前,向决策层递交了一份名为《本轮医改若干重大问题的政策建议》的“奏折”。
作为“奏折”的执笔人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就一直关注医疗改革的余晖说,他正等待“医改方案的最终面目”。
等待始于十多年前。
医改元年:从营利到公益
1997年,在每个中国人眼里,因为香港回归而变得十分特殊和隆重。
不过,对于一直关注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余晖来说,这一年,还是医改元年。
此前的1996年底,中国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第一次卫生工作大会,强调卫生事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强调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卫生服务,体现社会公平等。
这次大会对医疗服务社会效益的强调,正是对上世纪80年代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向的一次逆转。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百废待兴,国家尚无足够财力投入到卫生事业建设中,当时的医疗机构不得不选择“给政策不给钱,按经济规律办事”的路子。
彼时,余晖正在读书。“按照当时中国的财力,医院能维持下去就不错了,政府除了勉强维持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外,针对全社会的公益性医疗服务在当时就是奢谈,政府没有能力考虑。”
不过,十多年之后,这种把医疗卫生服务当成一般经济品的做法,让普通百姓饱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痛苦,伴随的问题还包括: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合作医疗解体,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筹资不足,政府卫生投入比重持续下降。
这次大会的成果最终在1997年细化成了一纸公文。1月15日,国务院发布了当年的第3个红头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白纸黑字确定了我国卫生事业是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事实上,这份文件中确定的卫生事业的公益化方向已然延续至今。“即便是通俗的被分为政府派和市场派的医疗改革的不同派别,都认同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公益化方向。”余晖说。
十年后的2007年两会上,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高强也强调:“1997年的医改方向是完全正确的。”高说,其后的改革只是在此基础上,基于不同路径的选择。
不过,尽管方向正确,中国医改仍然举步维艰,以至于至今仍悬案未解。
医改基本框架的搭就
《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同步推进”的“三医联动”的改革框架。
而全民医疗保险也在1998年以一种倒逼的方式催生。1998年,伴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大量工人下岗,解决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成为国企改革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之一。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