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史来贺:永远的丰碑 共产党人的楷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4日 23:23  人民网—人民日报

史来贺:永远的丰碑共产党人的楷模

  史来贺同志生前在农田里劳动。刘轩摄

  本报记者 李杰 王明浩

  这是一个20世纪50年代就响遍全国的名字:全国民兵英雄、全国植棉能手、全国特级劳动模范……中共中央组织部曾把他的名字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列在一起,是群众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这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地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他领导的村庄始终高举着社会主义旗帜,走在全国农业战线的前列。今年春天,他离开了人世,但他的名字将被世人永远铭记:史来贺———河南省新乡市刘庄村原党委书记。

  “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如果群众过不上好日子,那就是咱共产党人没本事!”解放前的刘庄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佃户村”、“长工村”。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住的土草房,糠菜半年粮。逃荒把饭要,忍痛卖儿郎。”1948年,刘庄解放了,工作队队长告诉史来贺:共产党是为穷人办好事的,是领导人民建立一个没有压迫剥削、大家都过好日子的社会。这话深深打动了史来贺。一年后,他站在庄严的党旗下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冬,21岁的史来贺当上了刘庄村党支部书记。面对翻身解放后仍被贫穷、饥饿困扰的农民兄弟,史来贺的心头像压了一块石头:“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如果群众一直过不上好日子,那就是咱共产党人没本事!”那年秋季,连降大雨,刘庄收割到场的小麦发霉生芽,大片大片的秋作物被积水浸泡而死。眼看颗粒难收,村民们准备外出逃荒。史来贺和村上的党员干部一起做群众工作,他对大家说:“如今是新社会,有共产党领导,只要大伙心齐,就一定能战胜灾害!”史来贺带领大家一面改水排涝,抢种萝卜、蔓菁,一面建砖瓦窑,办豆腐坊、粉坊,到黄河滩割草,半年时间,给群众分了4次红,解决了群众的生活问题。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吃上了白面馍和饺子。

  刘庄地处豫北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给这块1.5平方公里的土地留下了4条3米多深、纵横交错的荒沟和700多块高低不平的“盐碱洼”、“蛤蟆窝”荒地。从1953年开始,史来贺带领刘庄人车推、肩挑、人抬,起岗填沟,拉沙盖碱,用了整整20年,投工40万个,动土200多万立方米,把一块块的荒地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种粮种棉给刘庄人带来了温饱,如何让刘庄群众富起来,史来贺琢磨来琢磨去,看中了畜牧业。1964年,当时集体的家底还不厚实,史来贺花90元钱从新乡买回3头小奶牛,后来派人到新疆买回27匹母马。经过精心饲养,3年后,牛犊子变成了一群牛,小马驹变成了大马群!现在的刘庄畜牧场,有奶牛近300头,猪羊成群,年收入100多万元。刘庄工业的起步颇具传奇色彩。1974年,村里拖拉机上的喇叭坏了,换新的到处买不来,两名司机试着把坏喇叭拆下来修理,居然修好了。这下可乐坏了老史:咱能修喇叭,为啥不能造喇叭?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的情况下,史来贺同大家一起搞试验,一次不行两次,小喇叭终于试制成功。开始时一天只能生产一对,后来增加到5对、50对、100对……刘庄的小喇叭响遍了大江南北。接着,史来贺带领刘庄人又陆续建起了食品厂、造纸厂、淀粉厂等,不仅有效转移了剩余劳动力,还为集体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