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话背后
不过,在鲜花的背后,却是可怕的心理压力。
外界常常看到高敏的成功和不败的荣耀,却殊不知高处不胜寒,这个被众人公认的被上天眷顾的女孩却曾经经历过痛苦的极致——接连整夜的失眠,时刻揣着足以令人毙命的安眠药,想从巴塞罗那最高的楼跳下。
1988年汉城奥运会让高敏在享受成功喜悦和“领导级礼遇”的同时,也感受到丝丝寒意。有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失利,家里的玻璃就被砸了;有的在比赛中失误导致冠军旁落,下飞机时就要老老实实走在最后一个……
高敏第一次开始感受到竞技的残酷、失意的苦痛,一些国人对待失利运动员的欠宽容的做法,让高敏开始感到不安和害怕。
到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前夕,这种担忧一度发展到极致。高敏回忆,那时候每天晚上都不敢睡觉,一闭眼就常梦见比赛跳砸,“到空中的时候人翻不动了,就看到自己的腿,然后就被吓醒,或者有时候哗就躺到水里去了。”
在噩梦缠绕的日子里,高敏甚至想到了死。她随时揣着积攒下来的一瓶安眠药,她也想过,如果不能拿到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冠军,就要从巴塞罗那最高的楼上跳下去。
1992年8月2日,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3米板决赛比赛开始。起跳——空中——入水……入水那一瞬间,高敏失误了。
“我做了很多思想准备,但是风吹过来很冷,我觉得肩越来越痛了,然后到了板上以后,整个人恍恍惚惚的,一跳到空中就跟做梦一样,我就看见我的两个腿了。”
噩梦真的成真了。所幸的是,在接下来的4个规定动作中,高敏从第七、第五、第四追到了第二名,直至最后以30多分优势险胜夺魁。
最后一个动作时,高敏仍在发抖。“我站在跳板上,我真的能意识到这是我最后一跳了,我心想就是它了,这一辈子就结束了。”
从水里出来,高敏对游泳池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一个鞠躬,是向自己整个运动生涯的告别,这一路走的太不容易了。
羡慕刘翔
1992年奥运会之后,高敏退役去了美国,如愿以偿过起她向往很久的学生生活,随后她去了加拿大一家游泳俱乐部当跳水教练,这份轻松的工作给她很多时间去相夫教子,有空的时候她就种种花,写写博客。
而对于现在的运动员所处的环境,她也颇为羡慕。在博客里,高敏写到,今天我们进入一个“刘翔时代”,这将比过去的“高敏时代”更为幸运。
“我接触过刘翔,我们经常聊天,他看上去特别阳光。我那时候表面上也很阳光,但内心却非常脆弱。”
高敏作为中国军团1988年兵败汉城时的唯一亮点,1992年奥运会前,很多媒体报道说,如果中国队只能拿到一块金牌的话,这块金牌就是高敏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为高敏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高敏看来,刘翔虽然还有压力,但是社会变了,运动员们不必再承担巨大的压力了。
而人们对运动员也寄予了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如果拿不到第一,大家不会去情绪激昂地指责他,而且这更重要的是,国家已经开始注重运动员心理健康,有心理医生、心理大夫了。
“我觉得这是一个社会在进步,在发展。”高敏说,这也使体育运动和奥林匹克精神回归到它的初衷和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