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袁京力
一个聪明“凸”顶的脑袋,一双略带皎洁眼神的眼睛,再加上挂在脸上相对含蓄的笑容,让你一看就觉得他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
没错!这就是麦克尔·佩恩,一个很具有绅士风度的英国人,但坐在他这个位子上注定了他必须拥有足够的精明。
作为国际奥委会的第一任市场总监,并在这个位子上一干就是20多年,他亲手把国际奥委会从资金只有20万美元的组织,带到了一个具有几十亿美元电视传播营销计划的组织,并让奥林匹克的品牌价值深入人心。
天降大任于斯人
如果说萨马兰奇1980年上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让奥林匹克起死回生的话,那么他对麦克尔·佩恩的任命就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当萨马兰奇上任之时,他面对的是一堆烂摊子。
是时,他不仅面临着国际奥委会组织只有20万美元现金的现实,而且还陷入奥运会没有几个城市申办的尴尬——由于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把奥运会定义在非牟利性原则上,在经济上限制了奥林匹克运动追求经济利益,这直接导致举办城市由于奥运会的巨大支出而不堪重负,对申办望而却步。
在担任主席之后,萨马兰奇利排众议,决定解决奥运会出现的经济窘境,开始采纳商业化计划。
就这样,时年27岁的麦克尔·佩恩走到了萨翁的身边。1983年,麦克尔·佩恩正式出任奥林匹克主管,负责奥林匹克的营销工作,把萨马兰奇的商业化思路具体化。
从当时的环境来看这颇有点天降大任以斯人的感觉。
不过,麦克尔·佩恩也确实有这样的经验和天赋。
在进入国际奥委会之前,麦克尔·佩恩已经有了7年的体育营销经历,他在伦敦和政府合作来负责一些赛事的营销。比如足球世界杯等——当时这是最大的赞助赛事。
事实上,曾经是自由滑雪运动员的麦克尔·佩恩,早在职业运动员时,就曾经与体育营销结缘。
由于当时自由滑雪并不属于奥运项目,运动员要想比赛,就得自己寻找赞助商,以解决自己的住宿和吃饭开支,否则将无法将自己心爱的运动继续下去。
按照麦克尔·佩恩自己的说法,尽管当时在比赛中什么奖也没有获得,但他却总能找到赞助商,而且这些赞助商还大有来头——比如饮料业巨头可口可乐、汽车业巨头丰田汽车等。
而参与早期这类体育营销的雏形,并在伦敦市政府长达7年的工作经历,让麦克尔·佩恩能有机会在国际奥委会体育营销中留下自己的深刻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