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企业寻求向外转移:珠三角产业转型之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7日 07:56 经济参考报

  可供发展的土地有限、劳动力价格翻番、水电供应紧张……近年来,珠三角企业运营成本大幅提高,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空间已日益紧缩。受各种政策以及成本压力的挤压,越来越多的珠三角企业开始寻求向外转移,或扩张式发展。企业呼吁,政府应转变观念,正视企业外迁的现实,积极为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环境。

  深圳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艾美特电器(深圳)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蔡正富说:“最近两三年,深圳的普通工人工资从800元上涨到1500元左右,人民币升值幅度接近10%,而许多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下调了五六个百分点,有的出口退税率为零。企业如果单纯做OEM(订单加工)而没有自己的品牌、研发的毛利,在珠三角已经没有生存空间。”

  深圳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光晟玩具(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庄世良说,珠三角要产业升级,要规范发展,这是大势所趋,但在过去历史条件下建起来的一些传统型企业,消防、环保都难以符合现在的要求,这些企业的出路,一是改造升级,二是向外转移。对于实力较弱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无法承担改造的成本,迁走就成了惟一的出路。过去几年,向外迁移的还主要是电镀、皮革、印染等污染型企业,而近几年,一些制鞋、玩具、服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走上了转移之路,企业纷纷出去考察,希望找到适合发展的新的地方。

  除港澳台商外,一些民营企业也加入了向外转移的行列。东莞市LED电子商会副会长、科锐德数码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涂光荣说,在珠三角办厂最怕“三贵”:地贵、人工贵、电费贵,劳资矛盾大,动不动出现“工人炒老板”的事,缺电问题始终未能解决,东莞每周停两天电,停电时工厂只能自己发电,我们公司就买了两台发电机,每个月单发电的费用就要四万多元。涂光荣说,作为一个产业链内分工很细的行业,LED电子企业要迁移就必须“抱团”出去,商会目前已组织了15家企业,准备在粤西地区的廉江市投资建厂,逐步向外转移。

  目前,珠三角工业集中的宝安、龙岗两区,东莞的许多镇,广州番禺市、佛山的南海、顺德等地区,企业向外转移现象最为明显。根据深圳贸工局的不完全统计,自2005年开始,已有500多家企业迁出深圳,年产值约150亿元,占全市2006年工业总产值的1.3%。

  一方面,随着珠三角各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升值,地产经营者更愿意发展商业地产,而不是工业地产,原来的一些工业厂房在租赁合同到期后,也纷纷改建成商业用房或住宅;另一方面,在地方政府新的城市规划中,许多企业无法在原来的地方继续发展。如深圳市划定“生态控制线”,在控制线以内的工业企业必须全部退出。

  据记者了解,目前珠三角企业主要向湖南、广西、江西等周边省份转移,也有不少企业选择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特别是越南效仿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推出“四年免税九年减半”等优惠性政策,对加工贸易企业实行非常宽松的政策,投资环境最具竞争力。

  深圳台资企业协会副会长蔡正富说,近几年,有不少企业赴越南考察,投资建厂。越南对中国企业的最大吸引力在于美国对越南支持性的外贸政策,不少对中国实行反倾销的商品,对越南却实行零关税,这吸引了一批遭受贸易摩擦的企业前往投资。

  一些企业反映,从具体操作来看,一些地方政府担心影响当地GDP,担心在一定时间内出现较大规模的转移影响投资者信心,而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符合国家的宏观政策,地方发展必须要求这些企业转出去。各方面的矛盾使地方政府对企业向外转移态度不明朗,相应的服务及配套更是缺乏。庄世良说,企业向内地转移是大趋势,但企业往哪里转却心里无数。

  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东城分会秘书长、富利丰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诚说,对于加工制造企业来说,投资环境中最为重要的是产业链条的完整,过去一些台资企业北上发展,有不少失败的例子,原因就是单个企业无法形成产业链。产业转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动用公共资源,在内地合适的地方建立公共信息以及技术平台,创造良好的物流环境,这样才能形成产业转移的良好氛围。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