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阿里巴巴执行副总裁曾鸣聊新书《龙行天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5日 11:28 新浪财经

    阿里巴巴执行副总裁曾鸣聊新书《龙行天下》2

    阿里巴巴执行副总裁曾鸣聊新书《龙行天下》3

  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您做客新浪的直播间,我是财经频道的主持人权静,今天要跟大家聊的是一本新书,叫做《龙行天下:中国制造未来十年新格局》。我们请来的嘉宾也就是这本书的作者,给大家介绍一下,是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总裁、长江商学院教授曾鸣先生。

  曾鸣:各位网友大家早上好,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做这样的交流,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们知道您的工作非常繁忙,怎么有空写这样一本书?当时决定写这本书的契机是什么呢?

  曾鸣:其实这本书不是到阿里巴巴集团之后才真正写成的,这本书实际上它的研究源起是在1998年,那时我刚刚加入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做战略学教授。我是1991年出国留学,1998年回国之后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当时1991年的时候,中国经济其实出路非常迷盲,基本上所有的市场都被跨国公司所占据。但到98年开始,中国的企业,像联想、华为、长虹开始在中国的市场很多行业取得了很多很好的市场份额。所以,我从1998年就开始研究,中国企业为什么有些行业快速取得进步,但是在别的一些行业却依然处于完全的低端,甚至被完全赶出了市场。这个研究是当时这本书第一个基础。

  随着中国企业发展的逐步国际化,我们开始跟踪,为什么有些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去,而且取得了市场相对比较好的份额,像格兰仕、中集这些企业。但是在更多的行业,其实中国企业并没有在国际化的领域取得多大的成就,到底是什么原因?

  实际上这本书是八年研究的一个结果,英文的书其实是2006年10月份就完稿,2007年由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在美国出版,当时一出版就成为国际上研究中国企业发展的比较权威的书。但是中文书是由于到阿里巴巴工作以后比较忙,而且中文书针对的客户是完全不一样,是跟中国企业讲怎么参与国际竞争,很大程度是改写,到今年1月份才上市。

  主持人:我们看到书的名字叫《龙行天下》。你想给大家说明的是什么问题?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

  曾鸣:最想给大家传达一个感觉,中国企业一定能够在世界竞争的舞台上取得真正的成就,而且会成为非常有竞争力的世界级的企业。就像张瑞敏先生在赠言里面讲到“龙必行天下”,他也是对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有很强的信心。

  主持人:您开始这本书的研究是91年,中间用了8年时间,到现在2008年了,中间过了大概10多年的时间,这本书在创作初期的想法跟现在中国面临的现实,你觉得中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曾鸣:其实我们是非常幸运,我觉得自己能够跟着中国企业一起成长,刚才讲到98年的时候,研究的点是比较窄的,而且是偏于国内少数几个行业,中国企业取得相对的成就。我们自己也非常吃惊,中国企业是在快速的成长。像2003年在英文版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那时用的名字还叫“藏龙卧虎”,可能中国企业大家现在看不到它的威胁,但是它们正在积聚能量。那篇文章其实在国外反响非常大,但是我们没有想到其实在短短的4、5年内,中国企业取得的突破比我们想象还要大。我们感觉特别强烈的是对中国企业家的创造力,中国企业整体实力在宏观经济的大范围的支持下,过去7、8年取得的成就,的确是非常非常难得。

  主持人:我们知道从《卧虎藏龙》到《龙行天下》变化还是相当大的。我们再看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您在书中讲到低成本创新的问题,乐观的都说中国人赶超韩国是一件未来可以看到的事情。但是很多研究的结果也发现,其实中国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同样其它在电器类比较有优势的像格力、美的都面临着低成本创新的问题,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曾鸣:这本书有几个跟一般的观点有相当大差别的新的想法。第一点我要强调的其实是中国企业发展的路径,跟韩国、日本其实都很不一样。中国企业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高速发展有两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一个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概念:世界是平的,全球化现在进展的情况比以前韩国、日本企业在崛起的70、80年代是要先进得多,全球化的程度要高得多的多。同时中国国家的经济,我们改革开放做的比韩国、日本某种程度上还要彻底,我们开放的程度要远远高于韩国、日本在当时那个发展阶段,甚至在很多方面比他们现在的开放程度还要高。

  这两者的结合,世界是平的、中国是开放的,给中国企业带来了一个很独特的发展机会跟发展路径。你如果拿中国企业跟韩国企业对比,要看到的是中国企业整体的突破。韩国企业很大程度上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在极少数几个行业,由个别的企业形成突破然后变成世界级的企业。而中国几乎是在各个行业都有企业在快速的突破,这就是本质上的不同。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在中国企业快速发展的时候,大家才把中国叫做世界制造中心。但是韩国跟日本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企业竞争力很强,但是从来没有把它们叫做世界制造中心。这是一个本质的差别。

  第二个核心问题,之所以特别提出低成本创新的概念,就是想跟大家强调,即使是在最前沿的核心技术方面没有大的突破,中国企业创新的空间也是非常大的。而这种创新很大程度上在目前体现为或者是用低成本的方式去实现阶段性的,比如应用技术的创新,或者是通过应用型技术的创新从结构上降低成本。在这两个方面上有更大的突破。这是一个更加符合中国企业目前发展现阶段的一种战略。所以,中国大部分的企业在专利、核心的技术方面离不要说美国、欧洲的企业,离韩国、日本的企业可能还有相当的差距,但是应该说这并不致命,或者说在目前阶段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希望用5到8年的积累,我们下一轮突破才会在这个核心技术上有比较大的突破。

  主持人:可能很多人就会有一个质疑,说创新跟低成本之间会不会有一个矛盾?因为我们知道创新需要大量的投入去做研发,去做调研。同时怎么能够保证在创新的同时又将成本维持在一个低的成本?有什么解决的路径吗?

  曾鸣:其实任何有意思的战略都是在两难中找到新的突破口。英国一个很有名的作家费思·吉拉格曾经定义过天才,说天才就是在脑子里能够拥有两种相对立的干点,而且还能正常思维的,因为这两种对立观点冲突以后就进入疯人院了。这本书最有意思的一个观点就是在于低成本跟创新看似悖论中间其实蕴含很多创新的空间。比如说创新,这一点在比亚迪的老总王传福那里就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他说国外的企业做研发基本上就一个目的,就是最先进的技术、最好的产品,但是在比亚迪研发的第一个目的就是降低成本。传统中国企业想降低成本就是降低工资,偷工减料,这种成本是有它的上限的,国外根本没有把研究人员用在这个方向上,在这个方面做得非常好。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有主动的想法,而且我们在用一些研发上也有一些积累。所以,很多现在成本上的降低不是源于劳动力成本的降低,而是由于它的研发的指导思想就是成本创新作为主要突破口。

  主持人: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叫《中国制造未来十年新格局》,既然谈到新格局,能不能给大家讲一讲旧格局怎么样,新的格局是什么样?

  曾鸣:我刚才讲的问题,中国制造最近期大家争论比较多的是中国制造是不是走到尽头,中国制造的未来到底在哪儿?其实我想给大家讲的是中国改革开放20、30年,正好跟中国全球化趋势大的20、30年是相一致的。第一个阶段更多是生产线上低成本的劳动力,大家讲的比较多的所谓人口红利。但是未来企业中国企业真正依赖的是两个突破口,一个是用研发的方式降低成本。第二,由于中国教育整个各方面快速提升,中国依然在全球的产业格局中享有很大的成本优势,但这次不是农民工优势,而是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比较强的工程师跟应用技术人才,这方面中国的优势非常大,因为我们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每年本科毕业生最多的国家。而且400万本科毕业生当中,有50%以上是学工程跟技术的,这在国外的比例是比较低的。所以,中国有大量新的、比较优秀的工程师或者是技术人员加入到这个产业的大局,他们的能量被释放出来以后,实际上是在一个更高水平上把人员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未来中国十年产业升级是必然的,因为人才的素质有一个大的提升,资本的张力,运用资本的能力有大幅度提升。所以,我对中国制造未来的十年是非常有信心的,这才是我特别强调是一个全新的格局。

  主持人:能不能再具体给我们讲一下,如果在未来某些行业有优势,具体会是哪些行业?哪些行业会在你说的新格局中首先异军突起?

  曾鸣:很多行业,比如我讲一个例子,原则上如果一个行业符合这三个基本特性都会有大的特破。

  第一,中等技术壁垒。太难的我们暂时突破不了,太简单了中国企业的优势发挥不出来,因为是低端制造。

  第二,中等资金规模。

  第三,实际上是高端人才密集型。

  这三个集合在一起,中国企业的优势就比较明显了。比如精密仪器,精密仪器技术壁垒在大多数行业里其实壁垒没那么大,只要技术上一突破,持续改进的空间,中国企业就有优势。

  第二,它们对比如研究人员的要求、数量,不仅仅是质量,包括数量也比较大,熟练技工的要求也很高,资金规模其实要求也不大。所以,像这样的领域,中国企业一定有很大突破。

  另外一个大家其实不太想得到的,像生物制药,生物制药跟原来的化学制药不太一样,生物制药某种意义上是高端人才密集型,现在看很多生物制药的公司可能有几十个医学博士或者是生物学的博士在做研究,甚至上百个。这方面中国的优势大很多,我们这方面人才的储备可能比绝大部分世界上其它国家的人才储备都要好很多。像这些领域,中国的竞争力也会比较大。

  主持人:您刚才说的这些,我们听到都是从学者,从长江商学院教授自上而下角度的分析。我们知道您平时还会接触到很多企业的老总,在这个学校里面。你看到他们在制定企业战略的时候,思路有哪些转变?应对新的格局?

  曾鸣:可能有几个方面吧。第一个方面,当然中国制造面临的挑战很大,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而且会有相当一批的企业,如果在思路上没有突破,不能采取新的战略方法跟思考,实际上是会被淘汰出局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对自己变得更有信心了,因为他们在过去的十年当中已经有一个超高速的增长、快速的积累,随着他们对世界经济格局发展的一些新的认识,对自己企业能力提升的信心,他们觉得自己未来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所以,这种信心在新的一批企业家当中也越来越明显。以前我们想要挑战世界级的企业,大家可能想都不敢想,但是现在有很多企业已经在做非常扎实的努力,觉得可能5年、8年,我们就能够成为世界的老大。这个跟3、5年前的状况是有很大差别的。

  主持人:从一钱不敢想到现在敢想,这是一个思路的转变。

  曾鸣:对。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