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2007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高峰论坛实录(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2日 21:07 新浪财经

  陈伟鸿:这已经过去了,应该说它只是中国制造过程中一个小小的插曲。我想问一下林教授,当这个插曲出现的那一刻,您觉得有意外吗?

  林毅夫:有意外,也有不意外,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对于质量的管理意识相对来讲还比较弱,出现一些质量问题并不感到十分意外。重要的是我们要提高质量意识。全球化是我们必然要走的道路,制造业是发展的基础,那么在与国际交流当中,提高我们质量意识。

  陈伟鸿:你们看到这个报道的时候当时心情是怎样的呢?

  李东生:我不但看到过了,还有客户问过一些问题,因为西方国家的客户往往比较天真,比较受舆论的影响,他们了解中国更多的是从舆论的介绍去了解,那段时间对中国的负面报道,他们也非常关注。我总是很耐心的跟他们解释,中国制造的历程其实和日本、韩国的所走的路不是很类似,中国的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速度并不亚于日本和韩国企业走过的路子。我特别欣慰的是中国政府在面对这次危机时的处理是非常得法的,首先我们很坦白面对问题,我们积极的推动、解决,而且制定相关措施防止这些问题;另一方面对一些部负责的甚至恶意的报道,我们也坚决的予以澄清,加上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渗透到全球经济生活的大部分领域,这种印象我相信也不是说这次中国制造风波所能够概括的,但是我们要引起重视,不断改善我们产品的质量问题。

  陈伟鸿:未来他们在国际谈判中当别人告诉他的时候,我在我们国家的媒体上看到中国制造是有问题的,因此我对你们的产品是怀疑的,那么什么样的语言尽快的说服他呢?

  龙永图: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事实说话,因为特别是在面对你客户的时候,他不太相信你讲的花言巧语,他就认事实。所以我觉得这次中国制造的风波之所以很快就过去了,主要就是像美国、日本政府以及大的采购商自己出来澄清事实,不需要中国人自己来说,这就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所以我的建议就是让事实说话,我们要准备好充分的论据证明他们提出的问题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逻辑上的感情上的动之以情是不行的,还是要用事实来说话。

  陈伟鸿:如果走学术的路线又怎么来交涉呢?

  林毅夫:首先还是事实,把国内的材料收集起来,然后把国内与国际的进行比较;第二对这个问题的关心不仅是外国人关心,中国人自己也很关心。

  陈伟鸿:那么中国制造如何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战略一席之地,我们马上进入下一个讨论环节——如何调整中国制造的海外扩张策略。

  陈伟鸿: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有一家普通的美国中产阶级的家庭,他们主妇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就是在一年时间当中不买任何一件中国制造的产品,然后一年时间下来他得出的结论就是没有中国制造似乎可以生活下去,但是你会生活的更艰辛,因为你的生活成本比以往买中国制造产品的时候高很多,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她不敢再尝试不买中国制造的事情。

  陈伟鸿:刚才看到我们对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至少感觉到这样一个词:合作、沟通、对话,确实我想合作、沟通、对话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我们请龙部长给我们评价一下,在国际谈判中这样的做法最主要是在哪些方面打动对方?

  龙永图:什么是国际标准呢?通过什么样的办法证明是符合国际标准呢?这个都是成为整个国际关于质量问题的交流方面非常重要的课题,实际上我们谈判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关于产品质量和标准的问题,因为产品质量和标准就是所谓技术壁垒的问题,实际上对于技术壁垒的问题,很多人感到非常反感,把技术壁垒看作是贸易保护的措施,所以我们在国外谈判当中对于标准问题要打成几个方面的共识:第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是大家共同认为的国际标准?总有一个国际上沟通认可的标准。第二就是在检验一个国家的产品是不是符合国际标准的时候,那么这个国际标准必须适应所谓的国家,不能说中国的产品必须符合这个国际标准,但是与此同时从其他国家进入低这个标准的产品,这是不能的,对每一个国家都必须采取相同的标准,如果中国在整个国际的谈判当中得到了这两条:第一大家对国际标准的认识是统一的,第二国际标准在国际上是公平统一的,具备这样的条件我们就承认这个国际标准。

  我认为今天中国经济逐渐发展的时候,我们就不需要再搞两套标准,什么国际标准、国内标准,谈判的时候我们今后不能再这样了,好象出口的标准就高,出口达不到标准就转内销了,过去穷的时候也只能这样了,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特别是关于食品的问题上,绝对只能一个标准。所以我们在和国际交流当中能够坦白的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这个首先是对中国老百姓负责任。我们现在改变了这样基本观念,要以人为本,中国老百姓的健康和外国人的健康是一样重要。就像保护知识产权一样,我们首先搞国内的知识产权,所以你们放心,你们的知识产权我们是会保护的,因为首先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利益,食品安全方面我们在沟通的时候也要讲清楚。

  陈伟鸿:至少在标准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三位在标准问题上有没有遭遇过困难的事情呢?

  谭旭光:我有一个体会,企业的自主意识问题,我们搞国际化,我们自己搞来搞去都是国内标准。再一个还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外国的生意也不都是规范的,来跟你谈判说这个标准,那我们就按照这个标准制作吗?将来出了问题是说中国制造的,跟他没有关系了。我们要有自我保护意识,我们的标准在合同里面要明确规定,出现问题怎么应对。第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得有应对的准备,我在新加坡的时候谈到过这个问题,刚才龙部长说了,过去穷的时候赚一点外汇,现在全球制造离不开中国制造,所以感觉到中国产品的威胁了,所以他说话的时候我们得有应对的措施,国际化国际化并不是把产品卖出去就是国际化了,我们要经营这个品牌,让他们接受你的产品。

  陈伟鸿:我们把生意做到人家家门口,一定会给他们带来压力,就是一种挑战,所以有人觉得你们中国制造全部是拿低价攻占市场,你们的产品质量不一定好,但是价格好,那么在这个问题上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来改变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呢?

  谭旭光:我的看法就是中国企业定价意识要调整,不是说我定的越低他就越喜欢,你定的越低他越不买你的,这个问题必须要调整过来。

  施正荣:除了国际标准之外,我们的每个企业也应该制作一个企业的标准。我们的标准几乎是与国际等同的标准,但是我们的制定都是与企业标准略加修改成为国家标准。但是参与行业讨论就不一样了,就是改成最低标准,我想什么标准最合适呢?

  龙永图:现在关于制造业的标准范围比较广,作为一个企业老是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那么这个企业的产品是没有人买的,所以标准得很好的研究。我们与国外的沟通当中为什么好呢?就是要与外国人讲清楚,不是你要我这样做,我才会这样做,而是我们自身知道必须这样做,你不要求我们这样做我们也会这样做的。

  林毅夫:首先确实发达国家在某些行业这几年提高的标准很快,我们不能排除它背后看到中国出口增长很快,固然就像龙部长所讲的中国出口非常快,那么贸易逆差就大了,他用这种方式减缓出口给他造成的压力,这种状况下面我想我们可以通过政府的外贸部门或者行业协会参与标准的讨论,制定实际的有意义的标准。二方面我非常同意龙部长刚才讲的这个标准制定出来以后,对所有的出口产品都是一样,我们知道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比较低,但是劳动力低的不仅仅是我们中国一个,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对话,把标准定在合理的水平以上。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