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外资药企遭遇招标 原价22538元药品降价0.21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2日 09:38 新快报

  新快报记者 黄海昀

  听到记者说广东“阳光采购”外资药价平均降幅5%左右,国家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文件起草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医药物流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宪法是这样的反应:“进口原研药品价格真的降了5%吗?如果这个数据是真实的,我们应该向广东省政府部门表示祝贺,因为这确实是一个好消息。药品集中招标全面推行已五年有余,但进口原研药品的价格坚冰始终难以突破。一次挂网限价降价5%,在我的印象中是前所未有的。”

  “从1月1日到2月8日,我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研究招标方案,准备材料,研究报价……”石家庄一制药企业负责此次“阳光采购”的销售经理小成一脸无奈,“经过三轮杀价,我们一个头孢类产品入围价比报价降了60%。另外,还有相当部分品规在第一轮报价就被淘汰。”

  在他看来,这次“阳光采购”一点都不灿烂,大幅的降价竞争倒显得惊心动魄。而另一方面,“看病贵,看病难”又成了民众抱怨最多的话题,因此,药品降价成为一场备受瞩目的硬仗。自从去年10月广东省卫生厅公布《广东省医疗机构采购药品网上限价竞价阳光采购实施方案(试行)》(简称《阳光采购》)起,这场来自国内外5000多家药企,4万多个品种及规格参与的药品战争,已是全国关注的焦点。

  

外资药企遭遇招标原价22538元药品降价0.21元
药品招标采购 金羊网图片

  平均降幅40.39%

  由于涉及的利益面太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从2000年7月开始试点工作,2001年11月全面推行,一路走来备受争议。这次广东省的挂网限价竞价方案也不例外,在争议声中十易其稿,艰难公布。在执行竞价、议价、专家面对面谈判的过程中,更是引来国内企业上书,外资企业联合质疑。

  2月28日至3月2日,拉开首场大战。同竞价组3个及3个以上厂家竞价品种进行三轮竞价,参战品种达22595个。用药企的话说,这是一场“价格血拼”,最终谁能胜出,关键就看谁的报价低。

  一战下来,福建某医药公司老总说:犹如剥了三层皮,让你只剩下皮包骨。

  “此次我们申报了30多个,在竞价环节只有3个入围。”一广州中药企业的市场经理阿平沮丧地说,“之前可以说准备充分,也请求老板授权,要求在电脑报价紧急时降价。但是,最后还是有相当几个品规在第一轮报价就出局。”

  “我们的品种降了一半不止,而像我们这样被砍价砍得遍体鳞伤的不在少数。”石家庄一药企的销售经理也对记者抱怨。

  3月4日,广东省卫生厅对外公布竞价结果:22495个品种只有13406个入围,入围率59.33%。药价平均降价率达40.39%。其中,由政府定价的平均降幅为49.17%,市场调节价的平均降幅为20.03%,其中降幅最大的品种达81%。

  紧接着,卫生厅又公布了经专家筛选入围的934个药品,以及经过按竞价入围品种实际降价率计算入围价格的流程后入围的900个药品。余下的9090个药品品规将进入人机对话谈判和进行面对面谈判程序。

  广东的部分药企业也在3月6日收到了专家给出的价格,若接受,可直接入围,不接受,进入“人机对话”。

  “降价的板子打得太重了”,广州一知名中药企业的营销总监对本报记者诉苦,他们旗下有一个品种为150毫升的治咳露,其出厂价就要5.2元,但是,这次网上招标给出的限价才3.2元,比出厂价还低40%,想做都没办法。他说,此次公司申报的30个品种,可能最终只有四五个入围。

  上海某药厂的负责人表示,她所在企业生产的硝笨地平控释片和某外资原研硝笨地平控释片一样同属于议价产品,然而在专家评定中,外企的产品直接以4.68元/片入围,而该企业的的产品经过公式计算,价格被定为2.19元/片。“这个价格我们承受不了。同属于一样层次的外企产品为什么和国内产品遭遇不同的待遇?”

  外资超国民待遇

  对于价格降幅不满的不仅是国内企业,外资药企尽管一直处于市场高端,尽管此次平均降幅只有5%左右,却依然不满。

  就在议价入围结果公布的第二天,3月13日,20余家不接受人机谈判价格而被划入面对面谈判和重点监控限额采购目录的外资企业自发聚集在辉瑞制药的广州办事处,商讨对策。据悉,在人机对话环节,有近1000种进口产品没有应标。

  在辉瑞20多平方米的小会议室里,罗氏、诺华、拜耳等公司的代表聚集在一起,立即和在国内代表外资药企的协会——“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K)”在广州和北京之间召开现场电话会议。这些外资厂家的代表反映的问题集中在:降价过多地压缩了他们的利润空间。他们担心“广东模式”一旦得到认可,会在其他各省进行推广。

  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考虑将进入重点监控限额目录品种在三级医院的采购量提高到10%。

  紧接着RDPAK以书面意见与广东省有关部门沟通,“外资企业大约有150个药品未能进入医院正常的采购目录,其中许多关系患者生命的高质量药物,希望通过与有关部门沟通解决上述问题。”同时表示,招标采购应以“质量优先、价格合理”为原则,认为以价格为主导的药品采购方法,不利于患者得到安全的治疗,不利于鼓励高质量药品的研发与生产,也不应该是改革的发展方向。

  在谈判现场,围绕一种治乳腺癌药物“赫赛汀”,记者听到这样的交锋。这种药通用名是“注射用曲妥珠单抗”,每支440毫克,报价高达22538.21元。可以令早期癌症复发风险降低36%以上,但一个疗程需要30万元。去年在广东销售大约2千支。

  谈判专家:“这么高昂的药费有几个人能付得起?企业能否适当让利,让好药能惠及更多患者?

  企业代表:“我们是进口药,口岸价已经是21659元,现在这个报价是最低了。”

  专家:“在原产地也是这么贵吗?难道这个药在美国也要2千多美元?能不能公布药品的原产地零售价?”

  企业代表:“我们没有准备这个数据,不能提供。”

  经过20分钟的“讨价还价”,企业最终让利0.21元,在确认书上写上最后报价:22538元。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乳腺科主任郭志涛表示,该药在广东零售价25000元(因为医院可在进价基础上顺加15%),而病人在香港地区购买才16000元,相差1/3。

  另外一种治晚期白血病胶囊,是全球唯一不用注射可以替代化疗的产品,一粒要价2133.98元;最后,企业仅以2130元/粒进行确认治晚期白血病胶囊价格,仅仅比报价便宜3.98元。

  这次现场报价,如此刺激的价格对比,真正强烈地刺痛了老百姓的心。立即有人惊呼,进口药才是一只“真老虎”。

  在平均降幅达40%的阳光采购面前,进口药之所以威风依旧,有人分析,原因有二:一者,我是处于专利保护期的独家药,你不用我的,用谁的?其实这也是砍价专家们不敢举刀的真正原因。二者,一些即使已过了专利期所谓原研药,一直就有“超国民意识”:我的质量就是比你的好。

  据IMS对中国医院市场2005年的统计分析,在销售数量上,进口合资药虽然仅占15.2%,但利润却占整个医药行业利润的34%。深圳市金活医药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李从选说,“如果继续任这种现象扩大,则明显是内外有别,扶持外资赚取暴力,打压民族医药产业的行为。让人联想起‘卖国贼’三个字。外资合资药为什么就不能降,新特药永远是外资合资的天下,难道就应该永远这样攫取超额利润?另外民族药企永远卖低价,那来资金研发新特药。他强调,如果招标降价,应该是内外一致,像WTO贸易规则一样享受同样的国民待遇,不应内外有别,更不应崇洋媚外,紧内松外。”

  而听到记者说广东“阳光采购”外资药价平均降幅5%左右,国家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文件起草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医药物流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宪法是这样的反应:“进口原研药品价格真的降了5%吗?如果这个数据是真实的,我们应该向广东省政府部门表示祝贺,因为这确实是一个好消息。药品集中招标全面推行已五年有余,但进口原研药品的价格坚冰始终难以突破。一次挂网限价降价5%,在我的印象中是前所未有的。”

  入围无订单

  随着3月27日第三轮面对面谈判的完成,广东省阳光采购的竞价限价工作完成,下一步将进入网上采购环节。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张寿生表示,在报名的43209个药品品规中,最终有近3万个品种规格入围,入围的数量是全省各市历次招标中都前所未有的。对比2006年,省属药品招标中报名药品品规约有30000个,中标的仅13000多个品规,淘汰了近17000个品规,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专利、原研及优质优价的药品。

  但是,如此多的药中标,并未让企业皆大欢喜,“这才是第一步呢”。药企代表众口同声:“企业一路奋力拼杀,得到的只是一张旧船票,要想登上医院的客船,你还得重新买票,二次公关。”

  以前要打通医院或处方医生的环节还是少不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广州大型药企销售经理对记者说,按照国际惯例,比如世界卫生组织向某企业采购一种药品,都会有一定采购量的承诺。但我们却没有对医院采购量的限制。“一个品种好不容易中标后,也并不意味着就能顺利进医院”。他气愤地说:“谁愿意给回扣?都是被逼的,你不给,人家也会给。”他举例,“有一个品种有‘做活动’,给20%回扣,医生天天开,‘活动’一停,马上就没了处方。”

  另外,虽然有关挂网文件里有一系列的采购监督,但由于医院在购销环节中处在强势地位,实际操作并没有那么简单。比如要求医院回款期限是60天,但相当部分家医院不会按规定60天回款。一位药企负责人说,“在采购上处于弱势地位的药企是求着医院采购,哪敢轻易跟医院翻脸?”

  李宪法也认为,“二次公关”问题出在挂网的入围药品“未必有订单”上。而这正是广东省挂网限价实施方案中存在的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深圳市金活医药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李从选分析,一味压低价格,必然是有些无良企业牺牲质量为前提,否则就要亏本,也会刺激一些小厂为了生存冒这样的险。外资有专利技术,都是原研药,可以申请单独定价,因此当然可以提高价格,因此吃亏的就只能是国内企业。这样就导致民族药品牌难以为继。

  而去年震惊全国的“齐二药”事件就是一味强调价格导致药品质量下滑的典型例子。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