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600出版社困守图书订货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2日 00:00 北京商报

  

  昨天,国内图书出版业三大盛会之一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在国际展览中心正式对公众开放。一度被认为是当年出版业“晴雨表”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已经历了20个年头,这个曾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起到关键作用的产物如今已经褪去了夕日的光环,600余家出版社在今年的订货会上很难拿到真正意义上的订货单。

  随着出版社自办发行体系和国内整个发行分销渠道的日益成熟,业界各大订货会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订货功能。最初作为安身立命之根本的订货功能失去之后,行业中各大以“订货会”命名的订货会议将要何去何从呢?

  

  现场

  客商分流的订货会

  “这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参加图书订货会了。”昨天,在国际展览馆1号楼一层大厅门口,北京华文博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小李面对眼前的拥挤人流颇为无奈,“别看这里人多,但是我们的书根本找不着买家。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几年了”。

  昨天是2007图书订货会在北京国展中心举行的第二天。根据组委会方面的统计,本届图书订货会共有660余家出版社、期刊社和版权交易机构参展,其中内地图书出版社428家,港澳台出版机构133家,一二级批发单位54家,出版相关产业33家。

  虽然在此批出版社中不乏新华书店总店、中信出版社等国内大牌出版企业,但在业内人士的眼里,“明星效应”并没有起到等同的作用——据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黄国荣介绍,由于书业产供销三方经营方式的改变,主发寄销已经消解了订货的实际意义,而2007年图书订货功能减弱,是当前各大展会共同面临且直接影响展会效果和参会积极性的难题。

  “这里面的原因很多。很多客户只要通过网络就可以知道出版社新一年出版物的目录,这对签订会来说就是致命的威胁。可以说现在还参加图书签订会的客户,不过是来和出版界的老朋友们见个面而已。”小李告诉记者,除此之外,现在北京市内的图书交易已经开始呈现细分,“包括期刊、儿童读物、科学普及等专业性比较强的图书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交易平台,冲淡了图书订货会的影响力”。

  然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困惑

  订货功能日渐丧失

  在昨天的图书订货会上,北京华文博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小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订货会仅仅只是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指望它挣钱已经不现实。”根据他的介绍,随着订货会“订货”功能的萎缩,如何看待订货会做重新的定位和安排,已经成为许多参会者的问题。

  订货会订货功能的萎缩与其历史渊源是密切相关的。黄国荣向记者介绍说:“在1985年以前,我国所有的图书都是由新华书店包销的,印刷多少图书都是由他们说了算,然后再发给全国各书店,但实际上,这是生产与经营脱离的一个典型。”黄国荣表示,当时订书只能是参照新华书店的两个书目,我们把这种方式称做“隔山卖牛”。因为这样的做法大大降低了图书的运营成本,仅仅凭书目订货的盲目性直接导致退货率的提高。

  1987年,第一届北京图书订货会由北京44家出版社自发举办,当时在劳动文化宫内一个很小的地方,并且都是出版社自己带桌子、椅子等搭建展台,图书订购则采取看样订货的方式。“这样订货者既可以看见书目,又能够了解书的样式和内容,这标志着图书征定形式的正式变革。”黄国荣认为。

  “如今20年过去了,我们的经济体制也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我们也在想办法解决。”昨天,在国展中心1号楼二层的新闻中心,2007图书订货会组委会的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

 任思强 金冰 任鹏宇/文 暴帆/摄 张彬/制表  

 [1] [2] [3]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