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中国入世五年系列(一)(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 01:32 北京商报

  “这和简单的示范不一样,人才流动是把外资企业内部的运营模式、流程和技术带给了本土企业。比如在超市里,虽然商品摆布大致差不多,但是再细致一点就会有许多不一样。”北京首联集团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现在引入一个店长,就可以把超市经营干起来,而不需对公司的员工进行成本过高的留洋培训。这就是国内零售企业在入世后占到的最大便宜。”该人士说。

  外资企业:

  “绝大部分外资零售企业的经营状况在进入北京的前几年一直处于收支平衡,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公司的盈利模式变得更加本土化。”

  外资企业同样面临入市之困

  “外资企业在本地的经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国际

零售业巨头沃尔玛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外资企业在本地的运营模式,已经不是其在国际的发展模式,因为入世之后的实践操作表示,外资企业如果想在中国发展,一定要与其他的资源相结合。

  “比如沃尔玛在国内发展初期的时候,超市的经营结构就与北京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在很多方面不同。比如北京人目前还比较城市化,而不是郊区化的生活模式,这与美国城市的生活模式不同。虽然北京人也开车去购物,但是他们的理由和美国人不一样,所以把店开到北京郊区,显然不可能将消费范围辐射全市。”国际巨头犯了“只看到现象,没有深挖因由”的毛病。

  “同时,在中国的超市中,食品占有主导地位,包括蔬菜和生鲜等方面需要及时更新。但是在美国,青菜大多使用罐头存储,消费者一次购买的罐头够吃好几个月。”的商品,北京人更习惯在街头小卖铺买,但是美国人一般都在超市里买。” 沃尔玛相关人士分析,所以一些外资企业在进入中国初期,只看中了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但并没有找到中国和外国消费习惯的差别,导致了消费者的认可度不高。

  选择独资才能发挥优势

  “从这两年的发展来看,2004年12月我国对零售业完全开放之后,更多的国际零售商更倾向以独资的方式开展在华业务。而独资身份将令外企的发展模式更加灵活。”北京工商大学商业教授告诉记者,经过入世5年的发展,外企逐渐找到了发展的节奏,而在此之前,外企的独资发展大多以失败告终。

  “比如家乐福和沃尔玛在韩国、日本的情况都没有达到理想水平,撤店事件时有发生,而且沃尔玛在英国收购了当地零售企业之后,经营效果依旧不明显。不计成本地盲目扩张是得不偿失的。对于这些原因,外资零售企业在华发展初期,大多习惯依靠国内的零售行业龙头,利用其成熟的销售网络进行探索式的发展,等到外资零售企业摸索出自己的经营模式之后,就会提出‘单飞’。”据悉,包括百盛商业、易初莲花等外资零售企业目前都在为独资做准备。

  管理部门:

  “与外资零售企业对抗就好像踢足球。与强队面对面交流之后,我们才意识到曾经取得的成绩与强队相比距离甚远。所以,主动把强队请过来练一练,也许初期会失球,但经过磨练之后,最终受益的一定是我们。”

  中外企业的差距在缩小

  “零售业对外开放初期,北京市做过统计、本土超市的人均劳效近40万元/人,而外资近65万元/人。这个劳动效率依附于人员技术和超市的管理水平。而在本土超市与外资的地均效益中,前6名本土效应是1.1万元/平方米,外资是2.4万元/平方米。这说明,外资零售店的每平方米客流大、消费者认可,商品摆布合理,销售效率合理。”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赖阳告诉记者,随着入世5年来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这些差距正在缩小。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